图:主礼嘉宾出席“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开幕仪式。
为了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国芳香文化,香港艺术馆联合上海博物馆举行“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今日起在香港艺术馆展至10月16日,展出109组上海博物馆藏品和51组香港艺术馆藏品,涵盖陶瓷、青铜、玉器、书画、家具等,当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和13组国家二级文物,从香材流变、宗教仪式、文人生活等不同角度呈现芳香文化。\大公报记者 刘毅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不论是祭祀等宗教仪式,抑或是文人香席,香与香具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香的使用与品尝和古人生活美学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设香气装置沉浸式感受
是次展览为“中华文化节”及“上海文化周”项目之一,分为四个单元:“草木芳馨”“暗香盈袖”“彼岸天香”“人间幽馥”,不同展区有相应的香气装置,令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国香文化由新石器时代至二十世纪的特色与流变,体会古人闻香养性的况味。
展览开幕式于昨日举行。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在开幕典礼上致辞表示,这次展览以中国芳香文化为主题,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生活艺术,香港更曾是重要的香材贸易中转站。展览精选了香港艺术馆和上海博物馆共160组珍藏,充分展现中国历代芳香文化的丰富内涵。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提及上海博物馆与香港艺术馆合作多年,首次合作还要追溯到1983年,2018年上海博物馆与香港艺术馆签署了有关举办展览、人员交流的合作协议,今次展览是协议的具体体现。展览聚焦中国香文化,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和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展览的成功举行有助香港与上海两地的文化交流,促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
香港故事呼应寻香之旅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则表示,今次展览加入了香港故事,邀请了本地艺术家运用传统的工笔及艺术装置,以丰富今次的寻香之旅。
整个展厅布置以暗色为主,“草木芳馨”单元以博山炉、高古陶器、书画印章、外国香水瓶等31组文物,呈现中国传统草木香与舶来香料的利用,比较突出的一件展品是灰陶竹节纹薰炉,是今次展览中最古老的一件文物,时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暗香盈袖”单元则以香筒、香囊、香盒、书画等50组文物,展示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薰衣、薰冠等维系自身香氛的手段,此部分就涵盖国家一级文物《斜倚熏笼图》,以及香港艺术馆藏透雕花卉纹六系连链香炉。
“彼岸天香”单元则展出敬天祭祖、礼佛时所用的五供、佛像、大型香炉等26组文物,以南梁年间的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引人瞩目。
“人间幽馥”单元主要呈现宫廷用香和文人薰香的异同,展出宣德铜炉、家具、文人书画等53组文物,当中剔红重簷庑殿形香盒,颇具皇家气派。\部分图片: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剔红重簷庑殿形香盒(国家三级文物)
清 代
•此器呈重簷庑殿形,内空,可用于存放线香。此盒分四层,底为须弥座,中有一屉,座下铜足。屋梁、屋脊、屋簷、廊柱、护栏、底座等部位满雕各种花卉几何纹图案,雕刻细腻工整,穷尽奢丽,为清代中期珍贵的剔红精品。
陈洪绶《斜倚薰笼图》(国家一级文物)
明 代
•此图描绘仕女斜倚于一薰笼旁,并以笼中的鸟形香炉薰香衣物,刻画入微,设色细腻,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陈洪绶中年的代表作之一,罕有于上海博物馆以外地区展出。
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国家一级文物)
南 梁
•此佛像于清同治年间出土,是南朝造像的存世珍品。此像主尊的释迦牟尼佛面相饱满,而佛像背光和底座中心均饰有一件焚香用的博山炉,展现“香”作为沟通众生与诸佛菩萨的媒介,是见证香和佛教文化紧密连系的重要作品。
凤踏龟座博山炉(国家三级文物)
汉 代
•博山炉为最具特色的香炉器形之一。此炉盖呈仙山形状,上站神鸟,炉柱为展翅的凤鸟,下踏仙龟,以接承盘。此炉设计精巧,当袅袅香烟从炉盖孔洞中飘出,便能营造出仙境般的摄人效果。
展 讯/“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
日期:今日起至10月16日 地点:香港艺术馆2楼专题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