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今日起,香港电影资料馆举行“影像抒写─香港电影与都市文学”展览,以多元方式结合电影选段、口述历史、照片和介绍电影作品从文字转化成影像过程的影片,探索20世纪中叶至千禧年间以香港都市为背景的电影与文学的互动脉络。
整个展厅分为四部分,追溯从1930年代至千禧年间,与香港都市文学相关的电影作品,借此展示香港的电影与文学悠久而紧密的关系,同时反映数十年来本地生活面貌的变迁。
香港电影资料馆一级助理馆长(节目)郭静宁希望观众能从展览中感受到更多文学家、编剧对香港电影业的贡献。
首个展区“足迹”透过早期文人和影人的照片,以及相关电影剧照等,追溯以香港都市为背景的电影与文学发展轨迹,让观众认识香港电影与文学互动融合、互相启发的历程。
第二个展区“岁月如歌放映室”是一个放映空间,主要放映两个节目的影片,包括《节目一:作家与电影》,以电影选段展示多位作家和编剧的代表作,例如侣伦亲自改编其小说《黑丽拉》的《蓬门碧玉》。《节目二:词人与歌》主要包括电影《桃李争春》中,由易文作词、姚敏作曲和李湄主唱的插曲《卖馄饨》。
第三个展区“从文字到影像”通过所选影片《华灯初上》《至爱亲朋》《蒙妮坦日记》等的影像资料、导演分镜剧本等,制作成短片,在现场展出,呈现由小说到剧本再到电影的全过程。香港电影资料馆特约研究员蓝天云介绍,如今可以通过电影去追寻已经消失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些不存在的场所等。第四个展区“口述历史:编剧作法”主要汇聚多位身兼词人、小说家、戏剧家、编剧、来自广播界的电影人的访谈影像,包括陈蝶衣、李我、舒琪等,他们娓娓道来如何在创作和改编的世界,建构万千故事。
为配合展览,香港电影资料馆将于12月1日至明年2月23日举办“舞文弄影─香港电影与文学”放映节目,精选17部从文学著作改编或从中汲取灵感的香港电影,诸如《蓬门碧玉》《红玫瑰与白玫瑰》《南海十三郎》《华灯初上》等。
展讯
“影像抒写─香港电影与都市文学”
展期:今日起至明年5月4日(免费入场)
地点:香港电影资料馆展览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