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业界建言献策 冀推进《蓝图》落地 “文创产业化前提是要有场地”

2024-11-30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右图:西九文化区有超过20个活动场地可举办不同类型活动。 左图:11月29日,为期四个月的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结束,康文署公布,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90万。

  本周二特区政府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四个方向出发,提出71项措施,以务实推动文创产业长远发展,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蓝图》公布后,包括表演艺术、电影、博物馆等各界人士都对规划内容建言献策,亦强调重在政府如何推动措施落地。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胡恩威强调,产业化的前提是需要有场地,政府对于场地预定政策的修订一定要先做试点,此外他亦认为未来西九文化区应该进一步开发场馆利用,在此集中表演艺术场馆,以产生更强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

  香港艺术场地缺乏,问题由来已久,今次《蓝图》发布后,容许戏院用作现场表演、工厦改建为小型剧场或黑盒剧场,鼓励发展商在其项目加入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设施,重订“政府管理的文艺场地预订政策”,优化“艺团借用学校场地试验计划”等措施引发关注。“表演艺术需要有场地来排练和表演才能做到产业,香港过往的方式是买节目来香港排练。如果要学习韩国自己做节目从而成为产业,就需要有制作创作的地方和人才。”胡恩威认为,过往香港的公帑主要投资在高速公路、隧道等基建之上,投放在文体旅设施的资源缺少且缺乏规划和创新。规模较大的是西九龙文化区、启德体育园、将军澳单车馆、东九文化中心,但整体上香港的文体旅设施仍不及国际水平,场馆数量较少,“专业艺术表演场地数量还不及澳门。”他提到,除了大型场馆的建设,对于表演场地的管理应该下放到区的层次,寻找更多大小规模不同的空间,“如码头、天桥等,都有更多可以思考。”

  “重订场地预定政策从试点开始”

  胡恩威提到,西九文化区应该成为香港艺术空间的集中地,尤其是集中表演艺术场馆,可以参考伦敦西区的做法,以产生更强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除了西九之外,胡恩威认为一些游客比较多的地区比如中西区、中环也可以考虑如“酒吧+音乐”等模式,结合文化进行多元经营。

  胡恩威指出,目前香港的文体旅设施发展仍然沿用数十年来的模式,大部分文化和体育设施都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他提到,过往香港艺术场地都是多用途,“要走产业化那就要专业化,不能多用途,尤其是表演艺术场地。”他认同今次《蓝图》对未来表演场地的规划,并认为政府重订“政府管理的文艺场地预订政策”,一定要先做试点,“比如香港文化中心或者大会堂的几个场地,应该要让它专业化,走国际级的文化场地路线。”

  “艺术行业需多元共生发展”

  胡恩威指出,香港的传统是将艺术作为公共服务,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通过政府的支援令市民可以以合理的价格看演出,“健康的艺术行业应该如教育、医疗一样,既有盈利化的,也有公私合营以及非盈利化的,各种形式、多元生态共同发展。”他表示,转变需要过程,首先在场地上需要出现商业模式的场地。“比如内地也在改革,他们会做一些自负盈亏的项目,例如昆剧;又比如上海有上海文化广场就是专门做音乐剧、自负盈亏的。这方面需要形成财政方案,令投资方也知道投资模式如何。”胡恩威建议,政府要营造投资环境,好的投资环境会吸引投资者的进入,比如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价吸引地产商投资文体旅项目,这个固定模式需要改革和升级转型。

  他相信,伴随当前经济环境的改变,香港发展更多艺术场地的阻力正在变小。“以往香港的城市规划过于集中在做零售模式的商场以及住宅、办公室,因为地价成本高,阻碍了多元模式的发展。但是这些年科技的演变让很多零售模式取代了商场的功能,商场也都开始转型,香港需要改变发展模式,需要多元化,令商场空间不仅能买东西,也能买体验。”“香港的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完全可以超越艺术品投资和买卖,成为一个艺术内容创新的平台。我们的市场覆盖整个大湾区,需要思考如何运用这几千万人口。如果能在大湾区做到龙头效应,也会带动整个大湾区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