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乾隆帝瓷板像》使用法国的绘画风格来绘制乾隆肖像。\大公报记者李兆桐摄;(中)《国王路易十四加冕礼服像》凸显路易十四的君主形象。(右)主礼嘉宾出席“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特展开幕典礼。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特别展览“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昨日正式开幕,并于明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9号展厅向公众开放。展览首次在香港展出来自两大世界遗产──紫禁城与凡尔赛宫收藏的近150件珍品,展现中法两国十七至十八世纪在科技、工艺、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领域的交流与互鉴。\大公报记者 李兆桐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法国驻港澳总领事杜丽缇、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国家博物馆馆长洛朗.萨洛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孔令成等出席开幕典礼,并为展览揭幕剪彩。
包含8件国家一级文物
王旭东表示,本次展览延续了早前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并以新的策展视角与手法,呈现中法之间“深厚绵长、互相交融的美好记忆”。洛朗.萨洛梅表示,凡尔赛宫为本次特别展览带来了“近十年的崭新馆藏”,让人感受到中法两国在文化上奇妙的联系。卓永兴表示,本次展览印证了香港“积极推动文明交流和互鉴”,以及西九文化区在香港文艺创意产业发展上的贡献。
是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不仅展示两宫的辉煌馆藏,还阐明这些藏品背后中法之间的重要交流,其中包括8件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及凡尔赛宫最新的藏品,大部分展品更是首次在香港展出。
“两座宫殿”单元讲述清朝紫禁城主人康熙、雍正、乾隆与法国凡尔赛宫主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及两国各自的宫廷成员虽未谋面,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展示中法两国辉煌的宫廷文化。其中《乾隆帝朝服像》与《国王路易十四加冕礼服像》这两幅关于两国君主的画像体现了中法在文化上的不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表示,这实际上展示了“两国对权力的表达方式不同”。
见证中法贸易交流密切
“科学与外交”单元则展示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派遣至中国的的耶稣会士作为“国王数学家”以科学知识服务清宫的历史。这五位具有科学素养的传教士自1688年抵达中国后的一百年间,两国虽未互派外交使团,却通过这些传教士与他们带来的科学仪器互相了解彼此,科学也成为了中法之间交流的核心之一。西洋仕女图画珐瑯插屏(一对)以四件鐘錶为视觉元素,包括一只怀表、一座小型座钟与两座巨大的落地鐘。郭福祥指出,这件描绘法国製鐘錶的巨幅锤胎珐瑯屏正是中法两国之间“科学交流的重要物证”。
“工艺互鉴与创新”单元展出许多精美的陶瓷、玻璃器、珐瑯器与纺织品。郭福祥表示,这个单元中的展品展示了中法之间艺术发生的碰撞。中法双方互相引进对方的工艺技术,并创造出中法交融的崭新艺术形式。菊花纹壶恰恰是“中国订制、法国制造”的工艺品,见证了中法文化和贸易的密切交流。
“艺术与新知”单元展现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体现两国思想和知识领域的互相影响。《乾隆帝瓷板像》是清宫意大利耶稣会士潘廷章绘制,再由法国国务大臣贝尔坦要求带到法国制作的瓷板像作品。郭福祥认为,这幅作品体现了中国对法国工艺的影响,实际上这幅瓷板像“一直挂在路易十六的书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