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艺文盛事贯穿全年
岁岁年年,又迎来了年终盘点时刻。回望这一年,从3月的艺术月,到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成立,又到吸引众多观众的“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展,再到下半年的首届香港演艺博览(HKPAX)、《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的出台,可谓盛事连连,可以用“丰沛”二字作为今年文化活动的概括。\大公报记者 刘 毅
1.《文创产业发展蓝图》公布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于今年11月底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着重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涵盖四个发展方向,并制定六大原则,共71项措施,作为一份宏观的政策文件,提出文艺创意产业的愿景、原则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当中提到将全面检讨现时资助艺团的制度,包括主要表演艺团、中小型艺团和粤剧的资助制度,以及表演场地的预订分配制度,引入以表现和艺术水平挂钩为标准的制度,让具实力的中小艺团有上游的机会。香港文化界对《蓝图》的出台表示支持,希望能够尽快形成具体政策并予以实施。
2.12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公示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其中香港特区有12个项目入选,包括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2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2项、美术个人创作项目2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项、艺术人才培训项目3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2项。
其中,香港舞蹈团的舞剧《武道》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项目,香港画家何纪岚的画作《香港格式》入选美术个人创作项目,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音乐剧《大状王》巡演入选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香港理工大学的“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培训”入选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等。
3.艺术三月彰显影响力
3月是香港的艺术月,整个城市沉浸在艺术氛围当中。
备受瞩目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Art Central、ComplexCon的举行,装点艺术之月。其中,巴塞尔艺术展现场人潮涌湧,入场人数达7.5万人,彰显世界级艺术盛事的魅力。
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以及亚洲影视娱乐论坛一连四日在会展中心举行,吸引来自逾25个国家及地区、超过750家参展商,并组成30多个地区展馆,包括首次参展的湖北、印尼和澳门。
“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2024”作为香港历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文化峰会,一连三日的活动,吸引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艺文机构的翘楚和业界领袖参加,共襄艺术盛事。此外,香港各大拍卖行纷纷举行春拍,香港苏富比成交总额达36.4亿港元、佳士得成交总额达23亿港元。
4.多项活动纪念金庸百年诞辰
今年正值金庸诞辰100周年,“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江湖盛滙”通过一系列跨界合作,融合文化、艺术、创意及教育活动,向世界展示香港独特文化体验。是次展览的场内设计成《射雕英雄传》的蒙古包,展出由雕塑家任哲创作的10尊金庸角色人物雕塑,包括小龙女、杨过、灭绝师太、周伯通、胡斐、范遥、完颜洪烈、金轮法王、成吉思汗、郭靖。
香港文化博物馆今年特别举行“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任哲以独特的雕塑形象、精湛的造型能力,加上丰富的想像,将22位金庸笔下的人物从平面世界中解放出来,更配合由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得主、艺术家黄宏达及其团队所创作的多媒体体验,引领观众深入金庸的武侠世界,展览吸引数以10万计的观众到场参观。
5.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成立
今年3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行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活动启动仪式,宣布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弘扬办),专责策划推动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活动、交流和合作,宣扬中华文化。
“弘扬办”推出的首项重要的品牌项目,即第一届“中华文化节”,文化节汇聚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项目,包括“中国戏曲节”精选剧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肯定的本地优秀作品、与多个文艺组织合作举办的音乐、舞蹈及跨媒体演出、电影、展览、讲座、艺人谈、大师班等,还有特别适合青年参加的活动,包括学校巡演和“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
6.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揭幕
今年9月,香港海防博物馆正式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重点介绍抗战历史。现时有四个与抗战有关的展厅,分别是“声影说抗战”“日军侵华.携手抗敌”“日军侵港”及“抗日游击队与敌后活动”,四个展厅将组合命名为“抗战主题展览厅”。首个抗战专题展览“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讲述东江纵队于深港两地的抗战事迹,以纪念深港人民共抗外敌,团结奋战的艰苦岁月。
7.西九凸显文化地标优势
西九文化区继续发力,凸显文化地标优势。所举行的大型展览,令人目不暇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今年先后举行“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展览,这亦是香港故宫继2022年开幕展后,再次举办以故宫博物院珍藏为主的大型特别展览。下半年的重磅展览当属“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展,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主办,展览首次在香港展出来自两大世界遗产──紫禁城与凡尔赛宫收藏的近150件珍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举行了特别展览“中华文明溯源”,展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囊括约110件新石器时代至夏代、跨越五千年的珍贵文物。
M+博物馆6月举行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首个全面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为观众详细呈现其过往作品,并回顾他的传奇人生。
戏曲中心今年继续举办小剧场戏曲节,更与重庆市川剧院联手炮制川剧版《霸王别姬》,由戏曲中心制作的《霸王别姬》(新编)启发,香港和重庆两地团队共同创作,并由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戏曲作品。
8.艺术博览会闪亮登场
国际级艺博会今年纷纷来港设置展会,巩固了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首届香港演艺博览(HKPAX),于10月在香港举行,包括演博节目、国际精品演出、项目推介、讲座、展览及一系列交流活动,鼓励中外艺术家深入认识及彼此交流。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今年由香港首次担任主办城市,在大湾区“9+2”城市展开超过260场的文化活动,涵盖表演艺术、博物馆展览、图书馆活动、电影放映会等,展现大湾区充满创意的多元文化魅力。
第二届“艺文香港ART HONG KONG”国际博览会在12月举行,首次引入主宾省概念,推介贵州省多彩民族文化,旨在打造成为兼具“中国气派、国际品牌、湾区风韵、香港特色”的艺术文化盛事。
9.首设“香港全民阅读日”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为进一步推动全城阅读,特区政府将这一天定为“香港全民阅读日”,今年是首个“香港全民阅读日”,香港中央图书馆及多个康文署场地举行“共读半小时”活动。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不少市民与家人朋友一起来到活动现场,感受浓郁阅读氛围。
10.香港文学舘开幕
香港文学舘于今年5月正式开幕,选址在湾仔茂萝街7号,开幕当日,众多作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香港文学舘的建立将为香港的文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首个开幕展览以“花”为主题,把花卉与文学作品连结,并在公共空间摆放多个花艺装置,塑造成“文学花园”。
除介绍香港文学的发展外,现场展示香港作家珍贵手稿、出版刊物和签名本等,日后将举办各类型文学交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