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曾小敏:《白蛇传.情》闪耀舞台

2025-01-17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

  2025年的春班舞台上,一台粤剧《白蛇传.情》格外应景:一人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唱、念、做、打面面俱全;舞台上洁白的长水袖挥舞,既是蛇形的延伸,更是白蛇情感的充沛表达;“国风国潮”元素、4K拍摄和水墨画面结合,实现了从舞台到电影,中华审美风范的创造性转化……

  一个敢爱敢恨、勇于追求、敢于反抗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白娘子”形象,融合典雅闺秀和强大蛇妖的角色演绎,身为异类却向往人间生活、守护坚贞爱情的美好故事,让该剧10年来不断在年轻人中“出圈”,在海内外掀起一股“白蛇旋风”。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看来,从一部尝“新”之作,到成为最受欢迎的粤剧剧目之一,《白蛇传.情》的成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使然,也是粤剧多年积累沉淀后的爆发。\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如今,《白蛇传.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粤剧、爱上粤剧,为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戏曲舞台,《白蛇传》都堪称永不过时的IP。如何通过“旧瓶装新酒”,找到古老传说与当代人的共情点,让观众领略到属于这个经典故事的现代风采,或许粤剧《白蛇传.情》可以提供其中一个答案。

  “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对话”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非粤语地区的年轻人认识粤剧,都是从B站(哔哩哔哩)开始的。烟雨江南,荷叶连连,两条蛇影在水中自由嬉戏,一白一青两名女子从断桥缓缓走来,一幅充满水墨意境的画卷,将故事的发生地和主题隐晦点明,让观众一下子梦回西湖。“最爱蓝蓝天”“春晚过来的,期待电影版”“吹爆水墨特效”“建议影院永久排片”等赞美弹幕不断刷屏,粤剧《白蛇传.情》的魅力由此可窥见一斑。

  舞台版《白蛇传.情》于2014年10月面世,2021年同名粤剧电影上映。2016年12月,《白蛇传.情》在北京拉开巡演帷幕,至今已完成300多场巡演,足迹遍及内地40余座城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新加坡等海外舞台。线下“常演常新”、一票难求,线上转播、相关物料播放同样打破时空壁垒,触达全球受众,吸引超10亿人次沉浸其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新风热浪。

  曾小敏表示,《白蛇传.情》的成功是广东粤剧院新一代粤剧人结合新媒体、新市场和新理念所做出的大胆尝试。“通过改编和创新,粤剧《白蛇传.情》使得传统戏曲可以与现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进行对话,实现了时代转换和文化传承。”

  跨行当演绎打破传统模式

  在很多故事或者寓言中,蛇都是一种冷血生物,但是在《白蛇传.情》中,白蛇和青蛇皆重情重义。对于曾小敏而言,塑造“白蛇”这个角色并不容易。在传统粤剧中,花旦、武旦和青衣分属不同行当,但在《白蛇传.情》中曾小敏要一人承担。正是跨行当的演绎,打破了传统粤剧中角色行当的固定模式,使白素贞的形象更加丰满,既有闺门之秀雅,又有蛇妖之高强,丰富了角色的表演内涵。如何让“白蛇”的形象更深入人心,曾小敏充分利用了她最擅长的长水袖,以此作为蛇形的延伸,长水袖与踢枪的结合,又让开打场面更有冲击力,刚柔相济。

  在《白蛇传.情》的表演中,曾小敏始终以“情”为线索贯穿始终,对白素贞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腻展现,勇于表达,不惧强权,又懂得忍让和妥协,使得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最终才有了观众眼中有点“恋爱脑”、很重闺密情的时尚女性形象。

  戏曲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戏曲的继承,除了艺术传统还有发展传统,其实质便是“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正青春。

  十年成长,让《白蛇传.情》实现了艺术性与市场性的统一,推动了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迈进第11个年头,《白蛇传.情》将于2月12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同时进行春班的一系列演出。曾小敏踌躇满志地说,粤剧《白蛇传.情》全体主创人员将继续出发,将巡演进行下去,持续扩大该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期待在下一个十年,能够看到青年演员在舞台上传承演绎粤剧《白蛇传.情》,让这部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