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文化透视/“代表”刀郎\蓬山

2025-03-02 05:01: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三月,是春天的代名词,是一个抚慰人心、栽植希望的温暖词汇。刚刚走出成都市“两会”的会场,刀郎,又登上了上海巡演的舞台。人大代表与“现象级歌手”,看似反差的双重身份,在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刀郎身上,却是丝滑地进行着无缝切换。其实,两个场合、两种身份,本来就并不矛盾,而恰恰是草野理念与庙堂价值的互动沟通。刀郎作为人大代表,为音乐事业发声;更作为音乐人,始终为人民代言。

  随着一场场演唱会“票房神话”的不断重演,公众早已意识到“刀郎现象”的底层逻辑,绝非偶然的翻红,而是一种必然。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刀郎的音乐,那就是“力量”。刀郎所知的“天命”,或者说他始终坚守的“初心”,就是让音乐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倾全力弘扬美丽、致敬真诚,坚定地拒绝喧嚣、蔑视浮躁,毫不留情地鞭笞丑恶、挞伐虚伪。

  当资本操控的流量工厂批量输出电子合成的喧嚣声,让大众审美疲劳之时,刀郎的音乐,成为了精神起义和文艺复兴的旗帜。当各种焦虑贩卖铺天盖地,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乡愁,变得更加柔软,刀郎的音乐成了适配的按摩仪。

  在算法统治的流量丛林里,在工业化造星体系的包夹中,这位曾经的“音乐民工”,从成都到广州,从南京到澳门,从北京到上海,一路席卷着西北沙漠的粗犷。他在舞台上,用音乐修砌了一个社会情绪的蓄水池和共振箱。《2002年的第一场雪》,依旧飘落在每一个被离愁别绪关照过的心房。《喀什噶尔胡杨》那民族风情与坚贞爱情的浓烈混合,此去经年,愈沧桑,愈醇厚。《罗刹海市》则在一场狂欢解构中,撕裂了审美异化、价值倒错、傲慢偏见的层层幕布。

  直白而有力的词曲,接地气的情感表达,诉说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台上台下,刀郎与他的听众,共同完成了共同追忆、共同塑造,以及共同审判。正是凭借此,刀郎将蛰伏二十年的文化势能,迅速化作现象级传播的爆燃,映照出文艺的时代面容,也推动着音乐市场与文化消费的拨乱反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浓郁的民族色彩、质朴的情感、深邃的思考,永远是好音乐的主旋律。这正是刀郎所“代表”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