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图:“不破不立──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幕后创作展在成都揭幕,吸引不少观众。左下图:“哪咤版”动画电影制作流程图让人眼前一亮。\中新社;右图:哪咤海报吸引观众。\中新社
春节档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咤2》”)上映一个月仍热度不减,众多影迷多次观影后仍呼“不过瘾”。哪咤系列电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多个重要角色的形象设计都经过了哪些改动?主创团队在创作中用了哪些小巧思?3月3日,“不破不立─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幕后创作展在成都揭幕,首次向公众集中揭秘这部国漫的创作历程,展现中国动画工业的硬核实力与文化自信。\大公报记者 向 芸(文、图)
《哪咤2》上映至今,从人物到剧情、从台词到特效,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是次展览是影片第一出品方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对《哪咤2》幕后创作历程的首次集中展示,向大家呈现了电影中重要角色的多版本手稿及多个高燃名场面背后的创作点滴。
“闯关地图”呈现工业化流程
下午1时,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还未到开展时间,门口已排起长队,提前预约好的观众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讨论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剧情,有的在现场与打卡立牌合照,展厅门口的大幅海报也让大家“燃”了起来。
走进展厅,面积虽然不大,内容却足够丰富。《哪咤2》总共有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观众对其制作过程很是好奇,主创团队在展厅一面墙上绘制的“哪咤版”动画电影制作流程图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仔细观看这份“闯关地图”后发现,从剧本构想到分镜设计,从美术概念到灯光渲染,从配音制作到成品剪辑,流程图让观众能简要了解“翻山越岭”的工业级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正如导演饺子所言:“跨过这座高山,才能看到更高的峰。”
这份流程图的内容也很是有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咤”举完开工大旗后,就穿梭于流程图的各个环节不断“抱怨”,比如在美术、分镜、材质等各个环节抱怨“场景不够精致” “意思画错了”“效果不好”“角色做得不像”,让人仿佛看到主创团队在5年打磨过程中的“碎碎念”。
“哪咤”形象修改百馀版
而展厅中的多幅手稿则从角色、氛围、场景、概念等方面,生动呈现了角色设定迭代历程。在《哪咤2》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七色宝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通过现场大幅海报和《哪咤之魔童闹海》幕后创作展的工作人员“揭秘”,记者才发现七色宝莲在原稿中几经变化,其色彩从最初的宝蓝演变为粉蓝,从金黄到翠绿,最后才在影片中呈现为“五彩斑斓白”。
展览中还展出了哪咤、敖丙、灵珠版哪咤、太乙真人、申公豹、李靖、殷夫人、敖光、石矶娘娘等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的设计手稿。比如最具颠覆性的哪咤形象,前后设计修改了100多版,才有了影片中那个“虽然仪态懒散但意志坚定,虽然个头矮小但内心强大,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哪咤。
再比如《哪咤2》中的颜值担当─东海龙王敖光,原本是借鉴《西游记》里阔鼻鼓眼的形象,随后又修改为类似《魔兽世界》里膀大腰圆的样子,最后才一点点“升级”为让很多观众心动的“帅大叔”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