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嘉宾讲者在“整装待发:迎接人工智慧新机遇”论坛上各抒己见。 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昨日开始第二天的日程。今年新增设的“人工智能影坊”(AI Hub)宣布启动,同场更有一系列围绕AI议题的论坛。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哪咤2》)制作团队:上海虹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熠熠和光相关负责人,在“整装待发:迎接人工智能新机遇”的论坛上,分享AI特效制作经验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对于影视业的影响尚停留在辅助阶段,并认为人类导演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公报记者 刘 毅
“人工智能影坊”(AI Hub)昨日宣布启动。香港贸易服务业拓展总监张诗慧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人工智能在影视业的创新应用愈来愈广泛。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一众嘉宾和学者就此议题展开深度讨论,展望未来行业发展前景。
“AI无法替代导演的创意制作”
于启动仪式的同一日,大会举行了焦点主题论坛“整装待发:迎接人工智慧新机遇”,参与嘉宾讲者表示人工智能在影视行业的运用是大势所趋,会重塑整个行业发展。
论坛上,上海红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制片人于志新、熠熠和光副总经理刘保妤作为其中的讲者嘉宾,以公司参与制作的电影《哪咤2》为例,分享AI在帮助电影创作上所发挥的作用:“人工智能现阶段尚在一个比较前期的作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并不能替代人类导演的创意制作。”
刘保妤形容自己所在的公司参与《哪咤2》主要是声音的制作,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一些降噪处理,且可以用数据识别声音。至于美学创意方面,还需要导演的完成。她认为公司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包括生成字幕、基础调色等等。
于志新也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于影视行业的运用,还无法达到比较复杂的阶段。今次参与制作《哪咤2》,人工智能主要运用在美术前期,比如渲染优化等,以提升渲染效率,“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极大提升电影人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但面对一部比较长的动画电影,保持整体画面的统一、动作捕捉等,依然需要人力制作。”
其他出席论坛的讲者也围绕议题发表观点。美亚娱乐资讯集团董事总经理李灯旭以推动香港电影如何在海内外发展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推动宣传,“它可以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喜好,从而构建数据模型,令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项目的落地和推广。”
展望未来,一众讲者都认为,应敢于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在重视传统艺术的同时,更要不断探索发现,拓展人工智能在影视运用方面的更多可能性,继而帮助创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