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香港国际影视展/翁子光与陈茂贤谈港片转型和生存之路 “百花齐放是电影市场本该有的生态”

2025-03-21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右图:电影《破.地狱》剧照。左图:“破纪录闢生路:港片转型和生存之路”论坛昨日举行。\大公报记者颜琨摄

  近年,港产片佳作不断,在国际上颇受关注。《破.地狱》自上映以来打破多项票房纪录,香港及澳门地区票房突破1.5亿港元,在香港最卖座电影榜单位列第四,并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影展等影展中大放异彩。去年年底上映的《爸爸》入围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亦是第21届香港亚洲电影节闭幕电影。

  昨日,《破.地狱》导演、监制陈茂贤和《爸爸》导演、编剧翁子光,影评人登徒等齐聚香港国际影视展的“破纪录闢生路:港片转型和生存之路”论坛。展望港片未来,陈茂贤表示,完成好电影这个命题需要回归剧本和人物。翁子光亦表示,百花齐放才是电影市场本该有的生态,希望大家可以打开思路,恐怖片、科幻片都是不错的题材。\大公报记者 颜 琨

  在影评人登徒看来,《破.地狱》和《爸爸》有一定相似性,两部电影都涉及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属于比较沉重的题材。而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离不开故事本身具备的穿透人心的力量。

  故事贴近观众生活

  翁子光表示,“我觉得让观众获得共鸣感很重要,电影的精彩源自故事很贴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我感受很深的是,《破.地狱》中讲述了传统殡葬行业的规矩,如何破旧立新。而我在写《爸爸》的剧本时,也在思考如何让观众看完能够感受到与香港人的生活之间的关联。”

  陈茂贤表示,“疫情期间,和我关系很好的婆婆过世,这让我一度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所以想要拍一部抒发自身情感、有关生死题材的电影。我觉得每个人对家庭都有自己的定义,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未来成长。”

  提及电影的创作,离不开拉投资的话题。回忆《爸爸》的创作历程,翁子光表示,“我们大概算了一下拍摄需要的资金,先找到了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看他们可以给到多少的预算。剩下的再去找其他的资方。其实,《爸爸》之所以能够完成,离不开刘青云的支持。演员如果真的遇到喜欢的剧本,是愿意在片酬上作一些让步的。”

  相比四处找投资,陈茂贤在筹备《破.地狱》时,只需要面对一个大老板。陈茂贤表示,“大老板的想法是如果做就要做好,所以在还没有很完善的预算时,我们就开始接触演员,获取他们的信任。后来,东华三院也全力支持了我们。”

  《破.地狱》聚焦殡葬行业的故事,题材上趋于冷门,就需要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加盟。陈茂贤表示,“我很想做一个工业化的电影,很需要演员去接触观众。但其实我和编剧也聊过,我们有两个计划。如果没有黄子华、许冠文,我们该怎么拍,可能要用比较‘平’的方式去拍,偏独立一些,但就算这样,我也都会做。”

  须立足人物和剧本

  随着《白日之下》、《年少日记》、《流水落花》等文艺片的涌现,香港文艺片呈现蓬勃之势,电影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如何平衡的议题再次被讨论。陈茂贤表示,“观众需要买电影票,当电影面向观众时,就具备了商业价值。不管故事是否贴近观众,艺术性和商业性都是并存的,不需要将二者分隔开。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去创作一个贴近观众的故事。观众的观影水平正在提升,这需要创作者回归创作的本质。无论是哪种类型片,都需要回归剧本和人物,有了这些才能谈论质量。”

  在翁子光看来,最好的商业片会让人忘记那些“商业”的东西。他表示,“和钱挂钩的事情就会有很多没有办法的事,但电影本身的质量很重要。观众的观影门槛变高是好事,可以鞭策我们。”至于香港文艺片是否有了回归的趋势,香港电影还能有怎样的类型片推出,翁子光表示,“文艺片在香港已经回归很久,《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的票房成绩不错。文艺片中也有不少能够赚钱的作品,观众也会主动去电影院看。”

  至于港片的转型与发展,翁子光表示,其实我们真正要思考的不是怎样拍一部商业片赚钱,而是这几年有多少香港电影能够走向国际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很开心能看到《破.地狱》、《九龙城寨之围城》这样的作品出现,但不能仅限于参加影展。在翁子光看来,百花齐放才是电影本该有的生态,希望大家可以更开放一点。最主要的是影视圈需要有好的环境,让投资方看到现在的港片很好玩,投资港片是一件很骄傲的事,让投资者想要成为香港电影的持份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