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上)“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特展正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中通社;(左下)故宫博物院搭建的数字文物库。(右上)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右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大公报记者李兆桐摄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近日现身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展览揭幕。王跃工表示:“香港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中华文化从香港走向国际,他很有信心。他还建议香港的文创设计可以“发掘香港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利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等,进行“传统文化的再发掘”。\大公报记者 李兆桐
在“流动的盛宴”开幕仪式前的媒体访问环节,王跃工表示,香港故宫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故宫博物院已与香港各大文化机构在文创设计、展览策划等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希望通过这些合作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互鉴。
“民以食为天”易引共鸣
关于香港在文化交流中担任的桥梁角色,王跃工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具备独特的国际视野和(与国际交流的)平台。通过香港故宫这个载体,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可以“把故宫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跟内地的、香港的,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互相交流互鉴。”他指,香港的传统优势很大,并且会凭借在金融、商业贸易,以及创意、时尚等领域的优势,发挥得越来越好。“所以香港会作为一个天然的桥梁,构建起中外文化的交流。”
“在中华文化中,古今的交流比较多。”王跃工也提及,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吸收其他文化产生的,并融入到中国自己的文化里面,“这其实是我们包容性的一个体现。”他以是次“流动的盛宴”展览举例,“‘民以食为天。’饮食这个主题可能本身就是带有全人类共性的。我想它就很容易引起(来自全世界观众的)共鸣。”
故宫文创聚焦非遗元素
故宫文创作为着名的文化IP,一直为各地游客所称道。被问及对香港故宫文创的建议时,王跃工提出四个字“守正创新”。他提及于2023年故宫博物院设立的“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建议香港故宫或香港的文创创作者发掘本地文化,创造具备香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当时我们在设计中加入许多香港元素,如香港警察、武侠、漫画等。也曾邀请香港本地设计师设计与非遗、故宫文物相关的文创作品。”这些文创兼具香港本土文化与故宫传统文化的特色,得到许多游客点赞。“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已经接待数百万观众,以青年观众居多,效果很好。”将这些经验引申到香港故宫的文创,王跃工表示,香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需要把本土的文化,尤其是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是一切创新的根本。”他建议可以基于香港自身的文化与当前的国际背景,从更多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如“利用香港的优势,从国际化、时尚化的传统优势,产生新的东西。科技也是相当热门的话题,比如人工智能等,可以把这些前沿的东西用于传统文化的再发掘。”
提及未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设计,王跃工透露将来会聚焦非遗元素,以及绿色环保的理念等进行创作,还会与香港的更多机构合作,将香港与传统的文化进行结合。
冀数字化手段展现宋文化
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将一些宋代的文物带来香港故宫,并与香港当地的宋代古蹟如宋皇臺等进行串联展览时,王跃工表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路。他指,“宋代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里非常璀璨的阶段,尤其是它文人化的倾向。”故宫保存许多南北宋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很多器物、书法、画作等,与宋代历史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坦白来说,这些文物由于时代的原因,其稀有性,价值很高,但文物本身来说却相对比较脆弱”,因此目前展出珍贵宋代文物具有一定的难度。
“是不是可以未来设计一个宋代的主题展览,我们可以考虑。”王跃工称,宋皇臺等香港古蹟,具有跟南宋非常有趣的直接联系。“我想如果条件成熟,在文物的保护上能做到位,或者说更多地运用当代的表达手段,如数字化等,来把宋代的文化和香港当地的古蹟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也许是一个会让香港本地的同胞非常感兴趣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