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重点展品(部分)
八宝云蝠纹香舫 剔红漆器(清)
故宫博物院
到明清时期,江南由于水网密布,游船宴饮风气尤盛。在清代苏州的画舫,还有酒船跟随其后提供饮食服务,被称为“行庖”或“水宴”。展览策展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蒋得庄指出,当时的游人可以“自备食物装入食盒携带,或者是委托当地餐馆代办,送至码头。所以在明清时代其实已经有餐点外卖服务了。”
蝉纹斗 青铜(商)
故宫博物院
古代的“壶”与“卣”是较大的盛酒器,需要用长柄青铜勺或“斗”配套,将酒舀出,这个动作被称为“斟酌”。“斟”右边就是“斗”字,“酌”的右边就是“勺”。从“鲁侯爵”的铭文和这件“蝉纹斗”可以一览古人在中原诞生的酒文化,及早期“舀”这一倒酒形式。
角形杯 银鎏金(中亚或吐蕃八世纪早期)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角形杯又被称为“来通杯”。这种源自地中海的器型于汉唐时期,经西亚和中亚来到中国。这件被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角形杯为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区)制品,其上人面鸟身的纹饰说明其受到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影响。展览策展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蒋得庄介绍,此类器型传入中国后,改变原来“斟酌”的方式,使得当时倒酒变成倾注的方式。
凤首壶 三彩釉陶 (唐)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件唐代的酒壶正是一个外来器型改变中国饮酒方式的的例子。带把手的“执壶”使得饮宴时,可以抓着把手将酒倾注。受类似的胡瓶影响,唐代的陶瓷中还出现如“花口执壶”和“盘口执壶”这样的新器型,可以看出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兽面纹方鼎 青铜(商)
故宫博物院
“鼎”是青铜时代烹饪与盛放肉食的炊具与食器,亦是贵族祭祀时的重要礼器。周代设有“列鼎制度”,即周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成语,都与这件作为权力标志的礼器息息相关。
神兽葡萄纹三足盘 银鎏金(唐)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类似“凤首壶”,这件多足盘是为了盛装扁而大的胡饼而製。据展览策展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蒋得庄介绍,“有趣的是,中国的瓷器在全世界都深受喜爱,所以原本源自于中亚和西亚的大盘,在中国以瓷器制成成品之后反而又回销到中亚和西亚,在当地大受欢迎。”这亦是文化间交流与创造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