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中美艺术家聚香江 共话国际文化交流

2025-03-29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多位中美艺术家齐聚香港,参加首届“中美青年艺术对话”。\大公报记者郭悦盈摄

  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如火如荼之际,中美交流基金会邀请多位中、美艺术家于昨日在香港举办首届“中美青年艺术对话”。本次活动共设三场圆桌讨论,主题分别为:“中美艺术中的学术新动态”、“艺术创作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意义”,以及“艺术在当下中美关系中的催化作用”。\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首席执行官诺亚.霍洛维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德克萨斯亚洲协会策展人兼展览总监欧文.达飞、著名艺术家及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等出席本次对话节目,共同探讨艺术在当前中美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和意义。

  圆桌讨论开始前,沈昕致辞表示:“艺术能够以更直观、更富有情感共鸣的方式,让人们在更深层次上建立联系。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关乎人类共性的议题,让艺术成为沟通的桥梁,启发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理解世界,并共同努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这也是我们持续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以视频方式致辞表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我们尤需以新媒体展现美的多样性,理解并欣赏文化共同的魅力。许多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陈列于美国的重要博物馆,持续释放着中国文化的能量。这些作品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证明中华美学得到的普遍共鸣。以美为桥,(能够)连结友谊。”

  杭春晓:艺术史研究需去中心化

  在“中美艺术中的学术新动态”讨论中,杭春晓提出“潮汐效应”,强调艺术史研究的去中心化,并探讨中国艺术在全球史中的角色。他表示,当前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中国自身的框架,而是将中国艺术视为世界架构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再只是框定在中国内部来看艺术现象,而是从世界中重新发现中国,这是近年来我们研究方法上的重要变化。”

  这一观点与欧文.达飞的看法相契合。在谈及自身研究时,欧文.达飞强调亚洲艺术与美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以及跨国艺术合作对打破国界框架的影响,“亚洲协会多年来在纽约、香港、休士顿及其他14个地区积极推动展览,作为一个全球网络的非营利组织,我们策划一系列开创性的展览,特别关注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实践。现在,我的策展研究正是在思考‘他者’│如何超越国界寻找共同点。”

  徐冰:中文方块字极具探索价值

  在第二环节,徐冰谈及其在香港艺术馆的“英文方块字书法”展览,并表示,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是该项目的理想展出地。他认为,对中文方块字的探索极具价值,且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徐冰引用康奈尔大学莫林教授的《中文打字机》,指出西方打字系统的全球扩张几乎囊括所有语言,唯独无法适应中文。然而,在AI时代,这一局面正发生变化,“由于中文的信息承载量远超其他文字,使其在人工智慧发展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霍洛维茨:跨文化艺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第三场讨论聚焦于如何通过艺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艺术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社会、历史与价值观,从而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诺亚.霍洛维茨谈到:“让美国人和中国在同一层面上理解对方是非常重要的。我欣赏中国的文化,并相信它能建立这种联系。”他续指,许多艺术机构和画廊(举行的国际展览),包括巴塞尔艺术展,能够推动彼此艺术市场的互动与融合,从而促进更深入的合作与共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