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现场展出的小提琴“Nicolo Amati 1641”。
“春之琴韵 爱乐之都——上海之春国际提琴文化周”即日起至4月20日在上海举行。作为文化周期间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中外提琴珍品艺术展”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城市音乐会客厅展出61件提琴珍品,包括49件提琴作品,12件琴弓作品。/大公报记者 夏微(文、图)
是次“中外提琴珍品艺术展”展出的作品中,45件是17至21世纪意大利、法国等国际製琴大师的传世之作,16件是现当代中国製琴大师的杰出作品。在展览开幕仪式现场,于城市音乐会客厅的“镜厅”内,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花卉使用斯特拉蒂瓦里于1701年制作的“Circle”,进行多首经典提琴曲的演奏,让到场来宾大饱耳福。
“Nicolo Amati 1641”不容错过
展览现场的一把“Nicolo Amati 1641”绝对是提琴爱好者的朝圣之作。製琴师尼科洛.阿玛蒂(Nicolo Amati) 创造较以前小提琴更宽的琴型,称为“宽型阿玛蒂”,这种琴型成为后来最佳琴型的典范之一。不仅如此,尼科洛.阿玛蒂还培养许多著名的提琴制作者,包括安德里亚.瓜奈利(Andrea Guarneri)、安东尼奥.斯特拉蒂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等,他培养的这些学生使小提琴制作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在这次的“中外提琴珍品艺术展”中,就有两把斯特拉蒂瓦里的作品,除了“Circle”,还有一把1718年的“Mlynarski”。
值得一提的是,是次展览中展示目前已知由中国人在国内制作的第一把提琴。这把提琴是当代中国小提琴制作事业的开创者谭抒真于1935年制作的。在这把琴的不远处,则陈列着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拿到总分金奖的提琴──“郑荃1987”。1987年,郑荃在意大利巴维诺首届全国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金奖,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城堡”中,则有多位国内外制琴师现场演示不同阶段的提琴制作工序,让爱好者亲眼见识提琴制作的过程。此外,还围绕“关于对小提琴声音的认识和探讨”“名人名琴收藏”“斯特拉迪瓦里的世界”“近代米兰製琴学派的发展以及其影响”“提琴遇见算法”等议题,举行沙龙讲座,进行一场场与提琴艺术的深度对话。
艺术惠民是“上海之春”不变的基调。记者留意到,此次“上海之春国际提琴文化周”的绝大多数活动都免费向公众开放预约。不仅如此,文化周的活动举办地点在选址上,无论是在专业的音乐厅内,还是城市的街头巷尾,让市民都有机会与提琴艺术亲密接触,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