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交响乐融合声乐朗诵 叶小纲﹕用音乐诠释鲁迅文学

2025-04-02 05: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第五交响乐《鲁迅》在深圳音乐厅演出。\受访者供图;右图:著名作曲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大公报记者胡永爱摄

  近日,由著名作曲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创作的第五交响乐《鲁迅》,在深圳音乐厅和广州星海音乐厅恢弘奏响。“鲁迅是百读不厌的,创作了这部交响乐后,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叶小纲表示,《鲁迅》于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全球首演,此次经历了八年的打磨后再次面向公众:“自17岁初读鲁迅起,我便渴望用音乐诠释他的精神世界。”\大公报记者 胡永爱

  “这首作品的叙事性非常强!演出过程中我听到了鲁迅作为伟人的一面,也有鲁迅作为凡人的一生,让人印象深刻。”有深圳观众在社交平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濮存昕朗诵《野草》

  《鲁迅》以鲁迅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全作包括《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个乐章。此次音乐会由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执棒,邀请濮存昕、石倚洁、朱慧玲等艺术家加盟,将交响乐与声乐、朗诵进行跨界融合。

  创作中,鲁迅手稿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均被完整保留,力求原汁原味传递文学精髓。例如,《野草》章节由濮存昕以“撕裂式”朗诵贯穿,乐队则以混沌音效模拟“铁屋中的呐喊”,再现鲁迅笔下“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哲思;《祥林嫂》则融合女中音朱慧玲的咏叹调与江南民间哭丧调式,通过声乐与器乐的撕扯与对抗,暗喻封建礼教对生命的绞杀。

  地方戏曲结合民族乐器

  此外,作品在标准交响乐结构上,融入歌剧、清唱剧手法,运用越剧、绍剧等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结合古筝等民族乐器,是交响乐中国化的有力尝试。如《阿Q》乐章,用琵琶、三弦生动展现阿Q形象,琵琶演奏家江洋称赞叶小纲对民族器乐表达形象的精准预判。此外,作品多乐章运用人声,《野草》以知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诵形式完美融入,叶小纲称之为“完整保留思想阐释”。

  “我从内心去感悟他笔下的所有人和事,触摸他笔下营造的氛围,尤其是文学力量产生的创造性遐想。”叶小纲曾多次寻访鲁迅生平的足迹,包括绍兴鲁迅故居和他生命中最后十年工作过的上海虹口,以及京、沪、绍三地的鲁迅纪念馆。

  叶小纲表示,非常想争取带《鲁迅》到香港演出。鲁迅曾经到香港做过演讲,后来,鲁迅演讲的内容经过许广平翻译、整理后,形成了两篇文章,即《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影响巨大。“鲁迅文字、思想,是可以感染所有爱国人士的。”

  当前,叶小纲不仅创作了唐诗为基础的《大地之歌》,为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了《少陵草堂》,还为众多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文学为灵感进行谱曲。“这些千古名篇,既壮志凌云,又雄浑大气;既才情深厚,又丰盈悠远。我还有两个希望能完成的作品,一个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另一个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均是大型声乐交响作品。”叶小纲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给了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动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