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哈佛大学沙龙讲座现场。右图:李春阳绘画作品《明神》。
【大公报讯】由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王德威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春阳主讲的“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汉语思维与中西绘画比较”暨“春阳诗意画展”,于4月5日在大学沙龙成功举办,百馀位来自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中心和燕京学社等机构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讲座被王德威称为,一位思想史学者从汉语思维的视角,带我们深入中国艺术的哲学根源与中国画画法分析。
此前在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中国实验室(CAMLab),李春阳《中国艺术的意象思维与审美共同体》的讲座成功举行,讲座中探讨了中国美术“立象以尽意”为宗旨,“因心造境”为手段,以精神类型之表达形成其风格的“意象”艺术系统,如何理解中国人独立的东方美术系统,在坚守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传统、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汉字为核 绘通古今
李春阳在美术史论研究上的思路与方法,是从中国文化内部看待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支撑历史沧海桑田延续至今的内因─这两次讲座,透过不同思想传统、不同画法与材料,辨析东西方艺术实践的流变,梳理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历史,从汉语思维的高度上理解当代中国的艺术精神。
李春阳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存在于汉字之中。汉字通过驾驭语言(超越语音之上),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汉字通过渗透绘画,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视觉审美趣味。儒道释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种种观念,浸润于国画作品中,寓无形于有相,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一个审美共同体。我们应从这样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画,并从这个角度看待中西绘画的差异。
汉语思维 写意精神
李春阳指,中国文化是简化不了的,西化并非必然,化西才是目的,化西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胸怀。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长处,是在形成稳固民族特征以后以此为据的主动选择,主体性的建立,要从文化的源头中寻求创造性,将传统变为活的流水从而达到绘画最高境界上的不分中西。李春阳续指,中国古人的“胸中丘壑”是比喻,真正的含义,是国人于人生和世界某种饱尝忧患之后的体悟,是抽象的意念,也是具象的笔触;是自由的高度,历尽沧桑后的历史感慨。当代艺术教育的普及,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造就,对于民族文化之复兴不可缺少的,除了汉语文字修辞功力积累之外,就是民众审美的培育。
李春阳表示,历史不是客观的存在物,需要后人重述,艺术史同样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存活于当下。梳理历史是为了铺设前提,为了廓清时下中国美术面临的诸多内部的问题──汉语思维、意象思维、笔墨诗学、写意精神、绘画语言等问题。汉语思维定义了中国艺术,其艺术传统围绕着意象思维与笔墨诗学之间相互转换,这一原则是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也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凝聚力与创造性,也正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春阳致力于当代中国的修辞思维与审美思维研究,兼事国画与油画创作。著有《白话文运动的危机》《超乎左右之上的鲁迅》《白话文百人百论》等。“中国人审美共同体”讲座暨“春阳诗意画展”,今年6月也将在纽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