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嘉宾出席香港出版学会举办的“香港全民阅读调查报告2025”发布会。\大公报记者颜琨摄
香港出版学会于昨日举办“2025香港全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会,会上公布今次调查结果并提出优化建议,并举办“AI发展对阅读的挑战与机遇”座谈会。自2016年起,香港出版学会每年进行“香港全民阅读调查”,持续追踪香港市民的阅读习惯,今年已迈入10年。随着AI的普及,今年香港出版学会特别关注AI对青少年阅读和学习的影响,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61%的高中生认同AI为未来趋势,但过半数未曾使用。他们最期待的AI功能包括翻译、自动生成摘要、互动问答。\大公报记者 颜 琨
新青年论坛理事邓咏尧公布调查结果时表示,阅读载体正在转移,纸本阅读仍占主流,阅读习惯在电子化时代下正在逐步转型。过去三年,纸本书年均阅读量中位数从8本锐减至5本,传统阅读百分比下跌至61%。与此同时,七成受访者每日投入电子阅读时间逾半小时,长者群体更接近八成。年轻族群偏好“碎片化内容”,长者以新闻为主。
推动电子阅读与AI整合
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市民对全民阅读日的认可度上升。最受欢迎的活动为专题书展、作家分享会,青少年群体则偏好“跨界元素”的推广活动。调查中亦发现,公共图书馆电子书使用率偏低,对新型设计需求迫切。
基于此,香港出版学会副会长冯肇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强化纸本阅读的习惯,采取为学生提供图书券、为长者出版“大字版”纸本书来培养纸本书阅读习惯。在图书馆的设计上,增设多功能分区,革新图书馆功能。为了顺应AI的发展,建议本地出版社提升电子书格式,增加电子书数量,推动电子阅读与AI整合,亦会联合多方举办具有“跨界”元素的阅读嘉年华。
AI或可降低出版成本
在座谈会上,得奖图书馆主任李子谦表示,阅读是一个孤独的行为,AI的出现有助于阅读,就像多了一个“小书童”陪伴。随着科技发展,AI会像“大教授”一样可以随时询问不明白的地方。在香港作家、教育工作者袁兆昌看来,碎片化阅读并非坏事,碎片化让接触面更加广泛,AI作为助手可以真的帮到忙。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袁兆昌亦鼓励学生尝试用AI去做一些有趣的内容。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冯玉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AI的发展让生活变得好紧张,而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格、耐心和修养。八达科技科技总监谭永基则表示,AI对出版行业的帮助很大。“做一本书的成本很高,AI或许是一个机遇,可以比较容易用到低成本去做这件事,当然这需要业界进行探讨如何降低成本。”
提及如何令全民阅读深入人心,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表示,讲故事离不开书籍和出版行业,亦提及深圳过去10年在全民阅读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深圳在全民阅读上投入了不少资源,还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无论是全民阅读,还是在咖啡厅、公共空间的阅读氛围,我都觉得做得不错。”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家驹亦表示,从第一届开始到今天,10年间取得的成果让大家学会要有信心。我们应该要以乐观的态度在香港推动全民阅读,并且要坚持下去。
今次的调研以音频电话随机抽查822名受访者,同时以问卷方式调查592名高中学生。继而按照初步分析结果,邀请30名不同组别的市民进行聚焦小组访谈,从而深入了解市民阅读行为的情况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