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年近80岁的老板苏伟樵,经营店舖超过30载。
人来人往的弥敦道,在一座旧大厦的楼梯底,有一间名为“荣华花鞋”的老店,年近80岁的老板苏伟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营,历时30余年,售卖广东绣花拖鞋。面对行业式微,他形容是“做到几时是几时”,坚持以绣鞋的质量和款式留住一班熟客,笑看时代变化:“我们店在小红书也有被推荐,不少女孩子因为看了电影《花样年华》而前来选购。”\大公报记者 刘毅(文、图)
行出旺角港铁站,抬头就可以望到不远处有一家店面,挂着几双绣花拖鞋,走进了就可以见到“荣华花鞋”的招牌。虽然作为一间楼梯舖,店面瘦长且并不宽敞,但苏伟樵却用琳琅满目的绣花拖鞋占尽这个刚够一人转身的空间。
将近百种的绣花拖鞋款式各异,绢面、网面、绣花、珠片、印花、胶底、织席不一而足,一双双叠加整齐,层层排列在靠近墙的一面玻璃柜中,周边还有存货区。置身其中,宛如来到绣花拖鞋建构而成的“花样年华”。
经营逾30载 鞋款近百种
苏伟樵少时便跟随父亲售卖塑胶拖鞋,尝试过挨家挨户的推销鞋子。因缘际会下,他结识了“荣华花鞋”上一个店主,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对方手中承接店舖,做了新的店家。岁月如梭,现在已历经逾30个寒暑,“我当时经营这家店舖,如喝了咖啡一样‘成瘾’,感觉是自己的生意,比在写字楼上班还是好一些。”苏伟樵表示。
专访过程中,苏伟樵甚少强调传承和情怀,平实可感,将往事道来。店内“荣华花鞋”的铜字招牌,已开始斑驳,他依然不肯更换,用的还是原本店主经营时期的招牌,也没有改过名字,足见长情。
回首最初,苏伟樵说自己刚接手的时候,香港经济繁荣,市场很旺,“弥敦道上如我们这样售卖绣花拖鞋的店舖就有5、6家。”苏伟樵忆述,客人以“中产居多”,因为绣花拖鞋不能沾水,当时的人们主要在室内穿,这类人家的家中一般地板整洁,不会污糟邋遢。纵然不是穿出去给别人看,只是居家穿,也希望绣花拖鞋能好看、有品味。
绣花图案传统与创新兼备
一双双绣花拖鞋上的花朵,簇拥而开,很是美丽,特别是有些“珠片”绣花拖鞋,闪闪亮亮的小珠子,点缀其中,增色不少。苏伟樵介绍,“虽然现在不似过往,人手完成的部分只有订珠片,但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珠子,穿针引线缝上去,也很考验手艺,再加上制作者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完成起来更是不容易。”
“荣华花鞋”既有上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传统压花图案绣花拖鞋,也有符合时代特色的当下流行款式,比如小金鱼、熊猫图样的绣花拖鞋等,“今时不同往日,市面不同种类购买绣花拖鞋的顾客在逐渐减少,不能一直做过去的几种样式了,随着时代变化,我们也要有新尝试。”苏伟樵说:“质量也是我们留住熟客的关键,鞋底不起角,耐穿,十分贴合人们的脚形设计。”
“所以,多年以来,荣华花鞋都有一班稳定的回头客。”苏伟樵续说。每一双绣花拖鞋售价一百元左右,他直言价钱无需很贵,薄利多销也很不错。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经营一家传统老店,其中辛苦,冷暖自知,苏伟樵经营“荣华花鞋”期间,也经历多次社会事件,以及疫情考验,但他“不为所动”,就算是因为不可抗力,需要关闭店舖、暂停营业,也能如履平地,“我们就做好自己,不会去想太多,也确实经历了困难的日子,但都过去了,好在这家店的业主是一个很体谅我们的人,不会加太多租金。”
《花样年华》吸引游客选购
他指着店内摆放的家长、孩子同款绣花拖鞋称:“以前会有一个人来店内购买一家人穿的绣花拖鞋,现在这种情况少了。行业不景气,就以九龙而言,现在还在售卖绣花拖鞋的店舖,也只有‘荣华花鞋’了。”苏伟樵形容自己现在体力还应付得到,倘若行至“退休”那一刻,就会出现无人肯接手的情形,毕竟做这一行太困身,孩子也不愿意继承,也只能无奈关张。
如今网购盛行,经营压力陡增,但苏伟樵相信绣花拖鞋的“香港制造”,依然有市场空间,“我们店在小红书也有被推荐,会有内地女孩子,因为看了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饰演的苏丽珍,脚上穿的正是绣花拖鞋,而喜欢上绣花拖鞋,前来选购。以及,一些在国外生活的香港人,也会在回港时,买一两双带走,既可以是手信,也是一种珍藏。”
记者与苏伟樵谈话间,在附近写字楼返工的陈女士来到店内想买一双熊猫样式的绣花拖鞋,但正好没有合适的尺码了,只能等之后有货再来买,“我买了不少‘荣华花鞋’的绣花拖鞋,品种多,又很耐穿。我时常都会来看看,有没有新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