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音乐剧《玉良》展现潘玉良艺术人生

2025-04-26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玉良》以音乐剧艺术跨界视觉艺术,多角度呈现潘玉良的传奇人生。图为阶段演出排练照。\主办方供图

  演戏家族音乐剧《玉良》现正于荃湾大会堂文娱厅进行阶段演出。该作品由安徽博物院担任制作顾问,以中国首位西洋女画家潘玉良为创作蓝本。融合戏剧、舞蹈、音乐与视觉艺术等形式,这部剧多角度描绘潘玉良的精神世界,引领观众走进这段艺术人生。音乐剧导演兼监制姚润敏,以及主演谢茵、王维,日前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分享演出筹备过程中的体会。\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回忆起这部音乐剧的起点,姚润敏首先提到了演戏家族驻团作曲家黄旨颖。她是少数主修音乐剧创作的本地作曲家,凭借粤语音乐剧《美丽的1天》(英文原版《小城风光》)夺得第二十三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原创曲词奖。“这几年我常问她:你最想写什么?她每年都有新构想,但总觉得还没遇到那个‘对’的。”直到黄旨颖主动提出潘玉良,姚润敏立刻产生共鸣:“非她不可。”

  不以女性身份为创作卖点

  潘玉良,这位二十世纪初赴法留学的女画家,以独立精神和艺术执著,被视为“新女性”的象征。她以画笔贯穿东西,画出属于自己的“铁线”,为后世留下精彩作品。团队在搜集资料时便被她鲜明的个性吸引。

  创作初期,姚润敏一度考虑用全女班演出,以延续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成功例子的女性视角,但最终打消念头,“我不想因为她是女性,就特别强调那份艰难。”

  真正定下创作思路,是在姚润敏拜访安徽博物院之后。博物院内收藏大量潘玉良原作,学者们在介绍时谈到她背后的时代精神:“潘玉良不仅是画家,更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她和‘五四’那代人一样,希望用西方文化救国。”

  拜访安徽博物院也让姚润敏更加确定:不需要刻意强调潘玉良的女性身份,或以此作为创作卖点。因此,她没有刻意寻找女性编剧,也没有将剧中男性角色剔除。“我们的设计师是男生,赞化这个角色也还是男性;艺术的高度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核的真善美。”

  用身体语言表达“玉良铁线”

  《玉良》的诞生,仿佛是一场关于缘分的排列组合。当姚润敏构思潘玉良这个角色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谢茵,“这次我们不是靠唱歌推进剧情,而是靠视觉呈现、动作和身体语言去表达艺术的流动。观众一走进剧场,一看就明白什么叫‘玉良铁线’──她(谢茵)一动,你就知道了。”

  谢茵坦言,起初并不认识潘玉良。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她越看越被震撼:“她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她活得太明白。”

  随着谢茵的加入,姚润敏也“终于有最好的理由”邀请编舞杨云涛加入团队。“一直想合作,只是没机会。”姚润敏笑说,今次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挟持”,“你有潘玉良让他去思考人生,他一定会来。”在她眼中,杨云涛一直是舞台上的“太阳”,从不抗拒有深度、有内核的角色。一听到主角是潘玉良,杨云涛“秒懂”:“那个女人,好强大的!”

  谢茵与杨云涛是多年的舞台搭档,这次却是他们少有的真正一起创作。他们一起排舞、磨合节奏,并将潘玉良的西洋画风与舞蹈结合,让动作成为画面,让身体成为线条。

  另一对老友的默契,来自谢茵与王维。王维饰演潘赞化一角,缘起于一次演出散场后,在商场与姚润敏的偶遇。他回忆,当时两人谈起潘玉良,话题一开便一拍即合,促成了这次合作。“这个选材太聪明了,用舞蹈去描绘西洋画的线条,这种组合从来没见过。”王维说,哪怕知道自己不是主角,戏份也不算多,仍毫不犹豫地答应参与:“一是因为剧本,二是因为谢茵。我们同层工作了二十多年,终于能一起唱一首歌。这样的缘分,多难得!”

  那首合唱,也成了他们排练中的功课。“我第一次唱和声,真的每天飙脏话。”谢茵笑说,“王维像老大哥,总在旁边鼓励我。”“他们认识很久,但在排练场上,才真正像搭档一样互相合作。”姚润敏感慨,“两个老友在舞台上相遇,拚的不只是熟悉,而是信任。”

  演员结合人生经验诠释角色

  排练期间,姚润敏要求演员们书写“角色小传”──不是单纯的资料搜集,而是真正结合演员个人视角与人生经验去诠释角色。这对谢茵来说,既是挑战,也是突破。她认真写下潘玉良的一生,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投射。“我不是潘玉良,外形不一样,经历也不同,年代也差异巨大。但当我写下她的故事时,我开始理解她,并与她之间有了‘火花’。”

  让“角色小传计划”真正打开格局的,是王维。姚润敏透露,王维提交的角色小传“让整个排练场的起跑线都被拉高了”。在谢茵的描述中,王维“从自己的生命经历出发,将角色的深度与自己的视角融合”。而这些努力,不只是为了完成一场演出。

  当舞台灯亮起,身体如笔,线条初现,属于潘玉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