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金耀基书法作品《赏牡丹》(唐.刘禹锡)。左下图:金耀基书法作品《过故洛阳城》(北宋.司马光)。右下图:金耀基书法作品《别诗》(南北朝.范云)。
5月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书法盛宴─金耀基九十书法展在河南省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金耀基带着百馀幅书法作品亮相河南。在这片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记忆、作为中华文字起源与书法演变发源地的土地上,金耀基感慨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这场展览不仅呈现其艺术生涯精彩瞬间,更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文化传承以及生命意义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大公报记者 刘蕊 河南报道(文、图)
“河南是汉文化中原圣地,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郑州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办展,就像是回到了文化的故乡。”金耀基感慨地说,“80岁书法展在香港举行,90岁书法展在河南举行,我感到非常荣幸。”
创作多幅与河南有关作品
“走进河南就是走进了历史。”金耀基告诉记者,此次展览的100多幅作品,其中60%至70%为90岁所写,其余大多是85岁至89岁的作品,他还专门创作了诸多与河南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书法技艺,更传递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河南省美术馆书记、馆长董继武在欢迎词中表示,金耀基先生以学者之思治学,以文人之魂书艺,融通中西文化,其每一幅作品皆是“以笔写心”的精神写照,每一笔墨痕都承载着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深情守望。
钟情行草 自成“金体”
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金耀基深刻体会到书法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书法在中国从汉到晋朝时期已经真正出现,被誉为‘不朽之盛事’。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却遭到了质疑。”金耀基坚信,书法是中国的第一艺术,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独特地位。“如今,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代表。”
金耀基自幼在父亲的督导下勤练书法,少年时代便已踏上“翰墨之道”。他钟情于行草书,形成了独特的“金体”风格。“我的书法追求飘逸与风韵,受敦煌飞天佛像等文化元素的影响,我希望字能动起来,展现出风动的美感。”90岁的他并未有“人书皆老”的感觉,反而他觉得“90岁比80岁时写得更有进步,字更加健而有力。”
金耀基的书法展,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他对文化故乡的深情回望,对书法艺术的坚定信念。
中文著述逾百万言
金耀基一生与书写有不解之缘,就书写性质言,“学术书写”是其书写的中心,也是其志业所在。金耀基中文著述在百万言以上,出版《从传统到现代》《百年中国学术与文化之变:探索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中国的现代书写》等。
金耀基的幽默风趣也让这场展览增添了许多色彩。“90岁办展已经很幸运了,古人可没有这样的待遇。”他笑着说,“王羲之当时只能在绍兴和朋友喝喝酒,哪有我们现在的美术馆。”他还展望未来,幽默地表示:“如果100岁时还有展览,恐怕要和机器人一同办理了。不过,机器人可能还搞不清楚我的书法,毕竟我的字可是有独特韵味的。”
此次展览由河南省美术馆、中华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香港集古斋主办,香港书画文玩协会、河南在成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集古融金科技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