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香港篇)/香港与大庆 南北双城记\何志平

2025-05-25 05:01: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黑龙江省大庆油田。

  前日我受邀到黑龙江大庆为“一带一路”眼科联盟训练班站台主礼,有幸领略了松辽平原五月天的美丽风光。只见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高楼大厦和数不清的采油机交相辉映,广袤无垠的湿地上草长莺飞、牛羊成群、风车林立,接天碧叶与绚烂花海摇曳生姿,《诗经》中描绘的“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莫过于此了。

  大庆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既有一个日夜不停生产作业的中国最大油田,又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现代化都市。从昔日沉寂的千里荒原到今朝沸腾的百湖之城,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大庆“铁人”。他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之魂和铁人精神,用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鼓舞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我望着窗外,或隐于山野、或凸显在楼厦间高高低低的“磕头机”,有节奏地上下律动,思绪流淌。这座城用石油与美景,书写了一首工业与自然的抒情诗。在时光长河里,诉说着大庆人的辉煌与坚韧。那么一座城,何以深留人的记忆?是穿越千年历史的厚重,小市井的烟火气息,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抑或现代都市的璀璨繁华?城市间的美没有标准答案。当你走进一座城,注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唯一触动于心的是生活在那座城市当中的人及精神风貌。它们才是城市的名片,是时代的印记,是无数栖居之人实现梦想的力量和信仰。

  在大庆,铁人精神早已融入当地风俗,我能随时感受到英雄的底气,北方侠士的豪迈慷慨,也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奕奕风采。

  大庆之美,更美在人。那种扑面而来的直爽与雷厉风行,尽显北方陆地城市文化。北方平原广阔,土壤肥沃,世代在此劳作休憩,奉行农耕文化,以羊为图腾。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山水、田畴、物候,清风、土地、阳光,因人劳动生产成为统一整体,相互影响,共存共生,形成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勤劳节俭”等和谐平衡的宇宙观、生态观和生活观。过往北方人只要下地干活便能养活自己,故人口流动性较低,精神内核集中体现在勤劳、奉献、谦逊、坚韧等。

  东北地区却物产丰饶,纵然天寒地冻,但人均资源丰富,可耕可牧可猎可渔,由此产生了“栋梁巨木,斧斯为薪”“见大不见小”的粗放“野”性,性格多奔放热烈、阳刚大气。当大庆铁人们战天斗地,在荒原造出一座现代化新城,支撑起不屈斗志的正是这猛虎般的无畏精神和勇武血气,是陆地文明融合游牧文化的生动写照。

  我在香港海边长大,香港也同大庆一般,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化和精神。

  香港四周都被海洋包围,基本没有工业和农业。在内陆人眼中,海洋就是一个与外太空相类似的神秘领域,无形无状。既埋藏着石油、天然气、生物矿产等珍贵天然资源,还可协助海边城市发展渔业、盐业及海上贸易运输等。生活在海边的人,多以捕捞打鱼为生,是鲨性,海图腾。尤其南方沿海一带,人口少,靠海近,人如海鲨,见血跟踪;海域无界,无边无际更无国,鱼在哪,人就到哪;大海浩瀚,一人孤独,故聚集打拼,骠悍进取。在生活不能自给自足之下,必须走出去,打出去,拿回来,再走出去,循环往复不息,人口流动性极强。海洋文化崇尚自由,开放兼容,冒险执著,向往开拓探索未知领域。

  香港从小渔村发展到东方明珠,历经百年沧桑。但总有一种力量,让香港屡次从乱世巨变中化险为夷。这种打不死、压不垮、愈挫愈勇的劲头毅力,以及适时而变、顺势而为、随事而制、借风而行的灵活坚韧,就是海洋文化下的“香港精神”。

  香港东西荟萃,是举世闻名国际大都市,各种文化纵横交错,色彩丰富。其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还在于可悄然无声地改变到居民气质和精神面貌。只要踏足这片土地,与这座城市一起滴汗淌泪,共度风雨晴天,共同见证历史洪涛的洗礼,身上总沾染有一种特殊韵味与气息。特别是1970年代,不少初来港人士夹杂聚集在九龙、新界等地,在狮子山下凭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守望互助的民族精神,在逆境中抱团取暖,砥砺前行,创造出一个个经济奇迹,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今天,大庆与香港,一北一南,两个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截然不同的城市,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出了不同的步伐与风格,在岁月沉淀中闪耀着各自独特的光芒。中国极北第一缕阳光照耀下的北方硬汉,舍身忘我用生命践行无悔誓言;南方湿润之风吹化下的“醒目仔(小机灵)”,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精打细算,护着那初心。两者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回归于当下文明,都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和合共生,融于一体。

  此刻茶歇,心潮澎湃。我心之所向,行之千里仍炽热,致敬大庆,致敬香港,愿与双城,共万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