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雪泥鸿爪──徐悲鸿与师友互动原作遗珍及版画艺术展”展厅现场。
“雪泥鸿爪──徐悲鸿与师友互动原作遗珍及版画艺术展”昨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闭幕,一连七天的展览吸引数千名市民到访,展览不仅展出徐悲鸿的经典原作、珍贵手稿及其师友往来信札,还通过版画复刻,立体呈现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脉络与人文情怀。展览期间推出的“雪泥鸿爪”主题艺术月饼礼盒,以跨界创意受到现场观众关注。有市民表示,能够看到徐悲鸿的真迹十分难得,亦有市民建议展览未来可以增加更多文字介绍和艺术导赏,加深市民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和了解。/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文、图)
本次活动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徐悲鸿艺术委员会、新界乡议局、一带一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群言出版社、徐悲鸿艺术协会联合主办。
一带一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卢时权介绍,今次展览反响热烈,吸引数千观众入场,观众对于展览评价亦都比较积极,有长者因十分喜欢徐悲鸿的作品,坐轮椅先后三次前来观展。展厅右手边的六幅徐悲鸿真迹最为受到观众欢迎,尤其是《奔马图》,有女士站在画作前久久未动,感慨道:“徐悲鸿的马有筋骨、有气节,这幅画我读书时在报纸上见过,今天看到真迹,连鬃毛的笔触都透着生命力。”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万鼎则回忆说:“不到20岁时,我就临摹过徐悲鸿的这幅《奔马图》。后来逐渐知道了徐悲鸿对艺术的追求、研究和对艺术的推广,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我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而言,更应该不断地向他去学习,努力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
观众现场临摹画作学习
几位青年在徐悲鸿与廖静文共同书写的对联《儿童.烟雨》前停下。她们说,这幅作品不仅传递了徐悲鸿与廖静文的真挚感情,同时还体现了两人在艺术上的关联与传承,书法风格古朴厚重,有一定艺术和纪念价值。
一周的展期,吸引到不少艺术爱好者现场观摩,时常有观众带着纸笔现场临摹画作学习,有学生尝试用虚拟画笔临摹《愚公移山》,他笑言:“下笔才知道有多难,徐先生的构图和动态把控简直是天才!”
展览中徐悲鸿《愚公移山》的创作手稿为首次展出,成为关注焦点。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研究负责人薛扬认为,这些手稿展现了徐悲鸿“以形写神”的训练过程,“比如他为创作《愚公移山》所作的8幅草图,反复调整人物神态,印证了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理念。”
此外,现场展出的李济深、老舍等师友作品,亦吸引市民们驻足凝视。有市民在现场用手机查阅作品背后的故事,她表示,希望未来此类展览能够有更多的文字介绍和导赏,帮助对中国艺术缺乏了解的观众更好地欣赏画作、认识作品和艺术家。
展览同期推出“雪泥鸿爪”主题艺术月饼礼盒,精选徐悲鸿馆藏级真迹复刻,盒盖经专业装裱,可作为装饰画悬挂。市场负责人吴加龙表示:“我们就是想通过食物打破‘艺术高高在上’的壁垒,让观众把徐悲鸿的美学带回家,在茶余饭后的品尝中延续文化记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