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庆回归28周年/谢晓莹:年轻粤剧演员多了展示平台

2025-06-30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谢晓莹新编粤剧作品《马湘兰》剧照。

  编者按

  “国家艺术基金”自2021年起面向港澳地区全面开放一般项目申报。香港青年粤剧演员谢晓莹、画家沈平都成功申请到项目资助。《大公报》在今年“七一”前夕专访两位艺术家。在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谢晓莹、沈平均不约而同地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八年来,他们切身感受到国家对香港艺术工作者愈发重视,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大幅提升。他们在拓宽各自艺术道路的同时,亦积极主动地融入两地艺文融合发展的大潮。

  作为香港灵宵剧团、金灵宵、青灵宵等创办人,香港青年粤剧演员谢晓莹既演且编,她坚持守正创新,去年率团在大湾区巡演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粤剧作品《画皮》和《马湘兰》,合共演出12场。她说:“我期待两地能在粤剧交流中既保留彼此优势,又能互相欣赏。”\大公报记者 刘 毅

  香港回归祖国28年,粤剧发展红红火火,用谢晓莹的话说,可谓每一晚都有演出。“我作为香港粤剧人,希望可以将香港的粤剧特色传播出去,让愈来愈多的观众了解到港式粤剧的魅力。”谢晓莹表示。

  谢晓莹儿时开始接触粤剧,如今入行已十多年。她学生时代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当年周围的同学并不理解。而后走上粤剧职业道路,“香港回归祖国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国家、民间对粤剧传承、培训人才的重视,年轻粤剧人才也有了平台。”谢晓莹把握住时代好机遇,近年多次到内地巡演,令更多观众都能看到香港粤剧的特色,以及香港粤剧人的风貌。

  保留传统 解读再创作

  粤剧经典剧目、才子佳人的故事,经过谢晓莹的演绎和创作,给予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粤剧发展到现在,传统不能舍弃,但也要找寻现代观众喜欢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有新的感受和解读。”

  她在创作粤剧故事时,身体力行推陈出新,既守护经典,又进行大胆尝试。如她曾出演的作品《女角九宫格专场》,用九型人格作蓝本,将古今女性分为“痴女、烈女、妖女”,讲述多元女性叙事;创作《重生赵飞燕》时用了现代流行、但戏曲界少见的“重生”概念;到了《画皮》,她在传统戏曲美学上融入现代舞及动漫风,讲述外在世界的塑造其实关乎人心;《马湘兰》则取材自“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传奇,探讨“生爱旦,旦爱别人”的复杂情感。

  “不论是创作抑或改编,我都会从原本中抽出经典的传统部分,再加以创作,拓展解读视角。”谢晓莹说。

  2021年,“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全面开放港澳地区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申请资助项目。谢晓莹所在香港灵宵剧团创作剧目《画皮》,及其个人凭借戏曲《马湘兰》申报“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皆在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谢晓莹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对她而言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对于制作一个大型演出而言,最初的启动资金必不可少,成功入选,等于给了一个起点。而且这是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同,民间认受性也很高。”如今,她有一个培训计划正申请新一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尊重差异 互动更深入

  去年5月起,谢晓莹率团在广州、东莞、佛山、深圳展开“大湾区粤港澳演员深度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巡演,由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资助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香港艺术项目,合共演出12场原创粤剧作品《画皮》和《马湘兰》,并获得广泛关注。

  她忆起在演出过程中,“感受到内地观众对我们香港粤剧人的关注,老中青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观感不同,上年纪的观众比较重视我们对传统的坚守,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好奇我们如何创新。”“演出体会是很宝贵的经验。”谢晓莹在演出后,会收到一些观众反馈,“我关注到他们会关心情节,问一些剧中人的抉择”,她认为这种交流互动有助形成一个良性的演出氛围。

  谢晓莹续表示,香港回归祖国28年,两地粤剧人才日趋频繁的交流,可以促使业界不断优化,“内地院团演员讲究程式上的规范化。与之相比,香港粤剧特色是灵活,演出充满个人风格。”她认为,“国家艺术基金”帮助香港艺术从业者拥有了“开始”的契机,比如可以去到大湾区其他城市或海外进行演出。身为香港粤剧人,未来她期待香港和内地的文化交流更加水乳交融,也希望两地从业者都能进一步认识到彼此差异,是欣赏对方,而不是成为对方,如此方能百花齐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