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小提琴家宁峰:“在音乐里再年轻一遍”

2025-07-05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新加坡与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合奏巴赫《D小调触技曲及赋格曲》。右上图:宁峰在演出中充满激情。右下图:宁峰(左起)与陈康明表示,被青年乐手对音乐的热爱所打动。

  国际知名小提琴家宁峰携手新加坡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及指挥陈康明,于近日展开三城巡演。巡演首站于澳门启程,由新加坡国家青年交响乐团与澳门青年交响乐团联合演出;随后移师深圳,6月30日于香港演艺学院区永熙音乐厅举行压轴演出,与香港青年交响乐团一同献演,展现不同地区青年音乐家的才华与激情。对于这段经历,宁峰笑说,青年乐手对音乐的热爱纯粹而真挚,让他也想“在这个氛围里,再年轻一遍”。在他看来,这场巡演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段跨越地域、凝聚友谊的珍贵相遇。/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文、图)

  音乐会由《心乡回响曲》(Echoes from the Heartland)揭开序幕,由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演出,亦是该作品的中国首演。曲目融合马来传统音乐、南印度卡纳提克音乐,甚至穿插了70年代的新加坡华语流行音乐元素。“作曲家对印度音乐有很深的造诣。”陈康明分享称,“其实他写的节奏非常复杂,但听起来很流畅,这才是最难的。乐团的年轻人能拉得这么整齐,我觉得是奇迹。”宁峰亦笑言:“就像做菜,我们吃的时候觉得好吃,但做出来要几十道工序。”

  看似一气呵成的演出背后,其实充满调整与挑战。三地演出场地各异,每场演出前,指挥与乐队都需根据音响效果微调速度与声部比例。“比如管乐的声音在某些音乐厅会传得特别远,那我们就要让管乐收一点,避免盖住弦乐。”宁峰直言,“还有混响太大的场地就不能拉太快,不然音效会糊。”这些调整虽小,却是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每天都在变,但也每天都在学,这才是making music。”陈康明说。

  紧接《心乡回响曲》后的是全场重头戏——萧斯达高维契的《升C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由宁峰担任独奏。这首作品对于宁峰与陈康明来说,早已是等待多年的心愿。“我们十几年前就想演这首,但怕没人来听。”陈康明笑说,“曾有人建议我们换一首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我们没有答应。”宁峰补充道:“这是萧斯达高维契晚年的作品,带有他很多身心压力的痕迹。它较冷门,开头曲风较为‘暗黑’,但音乐深度极高,值得推广。”记者现场观演时发现,这部作品技巧难度较高,包含许多强弱变化,亦非常考验独奏者与乐团间的配合。宁峰在演出中充满激情,甚至因用力过猛拉断了一根弓毛。

  协奏曲的排练时间虽然有限,但年轻乐手的投入与热情出乎宁峰意料。“我以前和不少职业乐团演奏过这首,但这次与青年的合作反而让我感动得更多。”他坦言,“尤其是有个中提琴声部的小男孩,在排练间隙时拉起了小提琴独奏部分的旋律,这种热情在职业团是很少出现的。”这段合作不只是音乐演出,更像是一场代际交流的心灵碰撞。“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有一种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规矩,但这些年轻人提醒我们什么是最纯粹的音乐热爱。”

  如果说萧斯达高维契的《升C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展现的是技巧与深度的极致,那么下半场的德伏扎克《D大调第六交响曲》则带来了另一种温暖的共鸣。而其中令人十分难忘的一幕,当属宁峰坐进乐团第二小提琴声部里,化身“二提手”与年轻音乐家们一同演奏的惊喜时刻──这也是整个巡演中,仅香港站才有的特别安排,甚至是乐团成员本身也对此并无提前知晓。

  “我希望自己能年轻一点。”宁峰笑说,“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太纯粹了,我也想在这个氛围里,再年轻一遍。我下半场拉的这段也不加钱,就是单纯想和他们一起感受音乐。”对他而言,这并非临场冲动,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选择。“上半场作为独奏压力很大,但下半场反而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这个举动让不少观众与乐团成员都感到惊喜,现场不少人在看见宁峰入座时欢呼雀跃。

  演出最后,由新加坡与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合奏巴赫《D小调触技曲及赋格曲》。曲目开始前,陈康明发表感言,回忆自己音乐旅程的种子正是在香港演艺学院播下,如今再度回到起点,带着两地青年乐手进行合奏。“我们不是来培养下一个Chloe Chua(著名小提琴家),而是希望透过这些相遇,建立起纯粹的友谊与联结。”他说,“这些在青春时期建立的连结,会维持一辈子,这是音乐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对此,宁峰在演后访问时表示:“这些年轻人没有杂念,只有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这点让人感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