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书契合书展“饮食文化”主题 书中细味港式烟火气与人情味
第35届香港书展将于7月16日至22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香港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万里机构于书展开展前出版一系列新书,种类丰富多样,从探索香港社区变迁、到审视文明的流变、再到聚焦日常生活的饮饮食食,引领读者回望穿梭古今,发掘岁月轮转下的人文风景,在烟火气中细味充满人情味的香港地。\大公报记者郭悦盈 刘 毅
今年,香港三联书店将在香港书展上,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时空和现实的地图”为主题,出版超过40本新书,按照建筑与城市设计、香港行业记闻、历史及社会、文学创作、饮食文化、身心灵健康等会范畴,推出《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细节与美学》、《百废待兴:战后香港重建历程》、《无名特技人七号│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业记趣》、《港香情》等一系列新书,题材涉及香港战后建筑、城市景观和行业记叙专书等,描绘香港的城市变迁、行业浮沉,并由此展示城市之历史脉络。
三联:多题材展示香港历史脉络
三联书店的书展展示摊位,融合多种新书的视觉元素,包括多幅布幔展示《纸笔.香港:香港城市变迁的笔墨记录》作者、本地品牌Paper with Pen创办人简国轩所绘画的城市速写,以及《山中之城:香港山城社区的观察与想像》中的山城俯瞰图。同样是描绘香港,前者笔触细腻,后者则线条理性、井然有序,呈现截然不同的香港面貌。《香港电话│早期电话史与原理》作者罗肇忠亦与一众读者一同“时光倒流”,在摊位展示高像真度30年代电话亭和1960年代以电木胶制造的9号A电话。
为配合本届书展主题“饮食文化.未来生活”,香港三联书店特邀一代潮菜掌门钟成泉分享他逾半世纪对潮州菜烹饪功夫的探索和其中妙趣,书中包含60篇美食轶事,40道独家珍藏的菜谱,以海洋和田园文化为线索,聚焦鱼的吃法、无肉不欢等主题,向读者传递潮汕风味的浓浓烟火气。
商务:聚焦人文社科本地文化
商务印书馆近日于尖沙咀举办2025年香港书展重点新书巡礼。适逢2025年为商务印书馆在港成立111周年,今届书展以“每一页 都是一次远征”为主题,聚焦人文社科、本地文化与语言学习三大板块,推出多部新书。
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毛永波介绍,今年以“每一页 都是一次远征”为参展主题,鼓励读者从书页中探索历史、内心与未来。他以“教育、发掘、连接、突破”八字概括今年出版重点,涵盖学术与普及教育、香港历史记忆、文学与文明互鉴,以及如何面对当下困境:“我们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和文化类书籍,也有温暖人心的故事。希望透过书籍,让大家在阅读中找到精神的疆土,让香港在多层次、多维度中闪耀光芒。”
在商务印书馆新书推介会上,《张爱玲在香港》的作者吴邦谋介绍了书中关于张爱玲在香港的生活点滴,其中特别讲述她与香港电影、文化以及历史的深厚联系。《学生摘星│精解世说新语》作者施红红及万尧铃则希望通过经典文本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少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觉得好离地,但其实可以很轻松、很有趣。”两位作者在书中保留了《世说新语》的36个主题,并设计了多角度的阅读与写作应用练习,涵盖语言技巧与审题训练。
万里:深耕生活文化领域
万里机构以“饮食.生活.再发现”为主题,唤起市民对昔日街坊风情的集体记忆,呈现本地情怀。推出的多本新书聚焦于饮食文化、保健养生与优质生活等范畴,延续“引领读者迈向优质生活”的出版理念。多位重点新书的作者皆为知名人物,届时将举行多场文化讲座与签名会。
在今年书展中,万里机构的摊位将以怀旧“士多办馆”为主题做布置,摆设包括瓶装饮料热水柜、色彩缤纷的汽水与啤酒胶箱、桶装棒棒糖与怀旧玩具扭蛋机等,正好切合今年香港书展“饮食文化.未来生活”的年度主题,亦配合重点新书《楼下士多.办馆.粮油杂货》的出版,带领读者重新游历昔日满载人情味的香港地。
万里机构:
谭洁仪著《楼下士多.办馆.粮油杂货》
《楼下士多.办馆.粮油杂货》回望香港昔日街坊生活,以士多、办馆与粮油杂货舖为切入点,呈现本地社区购物文化的变迁。书中介绍这类家庭式经营小店的历史与特色,记录它们如何以灵活的售卖方式、平实的价格与浓厚人情味,建立起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关系。透过店主的口述故事与现场照片,本书不仅保留了小店的真实面貌,更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映照出属于香港的日常风景与情感连结。\图片:万里机构提供
萧欣浩著《寻味非遗》
《寻味非遗》作者萧欣浩亦为《大公报》小公园版面的“古闻港食”专栏作家,作者长期关注本地饮食文化。书中以十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的香港传统小吃为主题,包括蛋挞、菠萝包、港式奶茶、茶楼点心、云吞、水饺、蠔豉、虾膏、豆品等,透过与师傅访谈、实地观察与历史考证,拼贴出一幅属于香港日常的文化风景。\图片:万里机构提供
商务印书馆:
萧煜民口述、林祖辉著《咏春之路七十年》
由叶问弟子萧煜民口述、林祖辉撰写的《咏春之路七十年》,不仅记录咏春拳的核心技法与叶问授课细节,更以第一人称视角,还原一位习武者在香港动荡岁月中的成长、坚持与传承。林祖辉透露,书中既谈咏春与物理力学、经济学的关联,也细写师徒间的茶叙与情谊,勾勒出一代人的记忆。中英双语排版,亦让这段从小巷传向世界的武学历程,有了可被不同语境理解的出口。
郑宝鸿著《香港巴士百年光影─从公众电机车、街坊汽车到巴士》
作者郑宝鸿花费近20年搜集旧报纸、车票与珍贵图片,通过该书细致还原香港自1900年代起的巴士发展历程。书中不仅记录了单层巴士、双层巴士的演变与涂装变化,更详述售票制度、战后交通恢复、日治时期车辆征用等历史。郑宝鸿受访时感慨,“这些不只是交通工具的演变,更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史。”
香港三联书店:
马冠尧、张玮宗著《百废待兴:战后香港重建历程》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刚刚走出战争阴霾的香港,百废待兴。作者梳理了大量香港战后的历史档案与相关资料,从战后重建规划、军政府到民政府的过渡、金融与财政系统的重建、战后的社会福利政策与实践,以及战后的房屋政策、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等方面,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当时的社会政策和市民生活,勾勒出充满艰辛和血泪的重建故事。
邓皓荃著《港香情》
人人都知香港这个名字,但“香”从何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神香业的兴盛时期,但随着工艺师傅老去、工厂北移和移风易俗等,行业自八十年代起式微。本地香艺师邓皓荃融合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分享沉香原材料在香港的种植、贩运情况,以及老香舖历史等,并访问多位香港神香业界的前辈,详述他们昔日的光辉事迹,填补香港神香业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