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市民刘先生在大文集团摊位翻阅《哭泣的城市》一书。\大公报记者刘毅摄;右图:大文集团摊位吸引市民读者。\大公报记者李兆桐摄
昨日是书展的第二天,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摊位热度不减,有读者购买了大公报与香港航空携手打造的“大公报”号A330彩绘客机飞机模型,也有阅读大公报多年的忠实读者,在摊位了解大公报历史,翻看相关出版书籍,并询问订阅网上电子报事项。
“大公报”号航模型号为Airbus A330-300,按照1:140的比例覆製,航模机头喷涂香港航空标识,并辅以“亚洲国际都会”香港品牌的飞龙线条,机身喷涂“大公报”标识。沈先生购买之后,十分开心,“我是一个飞机迷,第一次见这个飞机模型,是在香港航空的贵宾室,当时就觉得很有纪念意义,一直都很想拥有。今次买到了,收获满满,会好好珍藏。”
摊位摆放不少出版书籍。其中,记录香港修例风波的《哭泣的城市》,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刘先生一来到摊位,首先翻开的就是这本书,看了一会之后,又去逛了其他,随后又返回来购买,“我觉得这本书记录的内容是对当时事件的一个回顾,现在市面上已经不多见这类书籍的发售。”
在摊位中展示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书籍,也吸引了不少市民阅读。市民罗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书架前拿着一本《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看得津津有味。
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书中丰富的案例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解析了不同国家的政策、市场环境,以及国家之间合作关系等,都让他更深入了解“一带一路”的市场。他认为,这本书也可以启发企业如何在新时代下通过“一带一路”探索新的机遇。
读者梁先生阅读《大公报》《文汇报》很多年,现在开始看《香港仔》,“我从一份报纸售价一毫纸的时候就开始看了,因为《大公报》《文汇报》的新闻报道,详细、准确,有助我了解祖国的发展。既没有过多广东话口语,也不会像有些报纸是报忧不报喜。”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摊位的工作人员陈小姐表示,读者光顾远超预期,希望更多人从摊位展示的报纸图版中了解《大公报》123年的报史,也能知晓这样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如今依然在蓬勃发展。\大公报记者刘毅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蔡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