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名作家讲座“从鲁迅到张爱玲”现场座无虚席。\大公报记者颜琨摄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出席香港书展举办的“名作家讲座系列”之“从鲁迅到张爱玲”。在李欧梵看来,鲁迅是一个“在中国很早就实行现代主义的人,他的现代主义是用自己的路走出来的。”\大公报记者 颜琨
谈及鲁迅与香港的缘分,李欧梵分享到,“来香港之前,鲁迅坐在船上就被一个警察搜查过,勒索要钱。到了香港,他看到路上有的人讲话讲英文,他心里不舒服。他对英文本能地就不是很喜欢。”李欧梵表示,“鲁迅当时在上环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演讲了两场,一场叫做《无声的中国》,第二场叫《老调子已经唱完》。”
鲁迅曾在香港演讲两场
现场,李欧梵以鲁迅与世界文学的角度探讨鲁迅的文学地位。李欧梵说:“我并不是说鲁迅在世界文学上所占的地位,而是指他看的是什么世界文学的书,他那个时候有没有想到世界文学这个名词。对于这个事情,我的答案是有。”
李欧梵表示,“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鲁迅在20多岁写的《摩罗诗力说》,这篇文章是用古文写的,最近有一次读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有一种魔力。”中国浪漫的一代人许多是受英国和法国的影响,鲁迅这本书里则绘出了自己的浪漫文学发展。鲁迅在日本还接触过世界上的各种文学。“鲁迅在日本看书的时候,看过到一本介绍俄国、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地人物的杂志。这些东西是用日文和德文印出来的,原本不用‘域外’这个字,鲁迅把它改回变成域外小说集。所以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学选本就是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一起翻译的外国小说。”
在李欧梵看来,鲁迅在走一条孤独的路,他孤独地感觉到他自己的东西都失败了。“我们发现鲁迅其实在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他的心情一点都不快乐,是非常孤独的。因为他自己的文学革命彻底失败了,他写的两本书卖得很少。”
因此,当中国正式走向一个伟大的时代,鲁迅又回到中国。“在鲁迅心中,文言文比白话文重要。因为他的这些朋友都在提倡白话文,所以他就勉强开始写白话文。虽然当时大家都在实验,但鲁迅的白话文自成一体。”
“张爱玲和香港是有缘分的”
讲座现场,许子东向观众分享自己开始认真读张爱玲的契机。“1991年在UCLA的一个研讨会里,主持研讨会的就是李欧梵教授。当初我们都是研究生,李老师带我们读这门课叫‘女性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但是一半的篇幅跟张爱玲有关的。”
为了上这门课,许子东经由别人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免费的停车场。后来才知道,张爱玲就住在这个路口。“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用过的超级市场、打印稿件的书店就是我天天停车的地方。”这是他读张爱玲的一个缘起。
“张爱玲说,论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对此,许子东表示,在美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还未提出来时,张爱玲就提出了对人生安稳的追求。
李欧梵亦表示,“张爱玲的好朋友以前住在香港,她喜欢在香港一条街买布,还在香港写了好几个电影剧本,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张爱玲和香港是有缘分的。在她的小说里面,特别是《倾城之恋》,就是写的香港和上海。”
在李欧梵看来,张爱玲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大家都知道张爱玲常说要赶快成名,很多大事情都要来了。其实她说的是在这么一个大的世界里面,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可是人还是要活下去,她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里面做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