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第35届香港书展最后一日,人们逛展热情依旧高涨。
第35届香港书展,联同第8届运动消閒博览及第5届零食世界于昨日闭幕。受10号台风“韦帕”的影响,原定7日的展期变为6日,三大展览共吸引超过89万人次入场,比上一届少了10万人次,人均消费较去年微升。有参展书商表示,虽然风暴后延长营业时间,但始终追不回周日一天的损失,不过大体销量可与往年持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价香港书展是城市的“盛事”,各种相关的活动让这个书展既是城市书香的展示,也是出版业交流的平台。不少参展商、作家和读者也都期待香港书展举办的活动更加多元化,增加国际书籍版权交易,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大公报记者 刘毅、郭悦盈
书展原定7日,周日遇到10号台风“韦帕”的袭击,被迫中止一日,一共举办了6日。昨天是书展最后一日,人们逛书展热情依旧高涨,临到5点收市,广播提示“已经结束”的声音,播出几轮,依然有读者不愿离场,有读者抓紧最后时间,再看下有没有其他心水书籍。书钉也来不及打了,速速买上几本,收获颇丰。
人均消费近千元高于去年
现场见到不少书商都推出风后打折消息以促销。有参展书商表示,虽然风暴后延长营业时间,但始终追不回周日一天的损失,但大体销量可与往年持平。也有读者表示,因为少了一天休息日逛书展,最后两天要赶场买书,有读者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书展可考虑风暴影响而延迟一日闭幕。
今年,主办方随机访问860位入场人士,调查显示受访者今年在书展的平均消费金额为918港元,较去年微升,金额占全年购买印刷书籍平均支出的57%。另外,三大展览超过9成展商提供电子支付服务,而使用电子支付的受访者则有81%。调查亦显示读者到书展的主要目的是购买最新书籍(55%),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种类,首五类分别为小说(45%)、儿童及青少年读物(25%)、文学(23%)、漫画(17%)及补充练习(16%)。
书展常客Michael看中了一本《湾仔情犹在》,他认为可以通过书展了解到更多出版社的新书资讯,“香港人生活节奏快,但对我个人而言,电子书始终是查资料的工具,打开一本书,当中的‘书香’让我觉得更为重要,看纸质书、饮一杯茶,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盼增拓图书版权交易市场
因为有书展的存在,此时香港都会浸润在一片“书香”当中。
在本地作家严浩看来,每年的7月,人们见面寒暄的话题都与香港书展有关,香港书展已经成为一场亚洲文化的盛事,也是促使香港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平台,“香港书展令香港更有生气和活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书商,聚在这里,既体现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荟萃之地的城市特质,也令书展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点。”
香港书展已举办35年,未来如何愈办愈好?不少参展书商和新书作家分享了他们的建议。
三联书店(香港)董事、总编辑于克凌表示,书展十分受香港市民欢迎,期待未来定位不仅是新书零售,可考虑通过增拓图书版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书展作为香港的文化盛事,有助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落点是文化,书籍是文化的承载,可通过提升各类图书的版权交易,发挥香港的城市文化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参展书商聚集于此,书展的专业性、地域化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万里机构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梁卓伦亦建议书展未来可引入更多国际出版物,并延续今年展场内的AR、AI互动装置,“这类设计也有助于强化书展的吸引力,对香港成为一张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有正面作用。”
书展期间推出新书《深水埗101》的作者刘智仁也肯定了香港书展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期待书展举办的活动可以更加多元化,不仅只是举办名作家讲座,也可考虑举办一些工作坊等,也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打入大湾区市场,通过阅读,让外地旅客也能感受香港的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