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9本地舞團聯袂演繹《古風·今咏》

2025-07-24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古风.今咏》昨日在沙田大会堂上演。/大公报记者郭悦盈摄

  【大公报讯】记者郭悦盈报道:“中华文化节2025”重点节目之一《古风·今咏》昨日在沙田大会堂演奏厅上演。节目由香港文联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协办,共汇聚了香港舞蹈团、城市当代舞蹈团、星榆舞蹈团、未景之业舞蹈剧场、香港舞蹈联会、香港舞蹈总会、晓舞蹈、云海艺术团、美诺谛诗舞蹈工作坊等9个知名专业舞团和优秀民间艺团。节目由童小红任总策划,李艾琳任总导演,取材自《红楼梦》《梁祝》《木兰辞》《桃花源记》等中国经典文学,透过当代表达方式呈现中华文化的诗意与深度。演出围绕七个篇章展开,以现代舞蹈结合多媒体舞台技术进行演绎。

  序章《停格中的塑像》以城市当代舞蹈团的表演开场,结合《修辞学》中“道”与“情”的思辨,借身体动静表达哲学命题。《红影叠境》改编自《红楼梦》,以舞台重现太虚幻境与人物关系,回应宿命与人生无常。《梁祝千世情》从传说出发,透过当代视角重新编排,探讨情感与命运的关系。《舞说木兰》之〈旌旗猎猎〉选取花木兰题材片段,以战舞形式呈现人物形象及性别身份的突破。终章《古风.今咏》之〈风之遗韵〉取材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将传统祭仪的节奏与形式转化为舞台语言,作为全场收结。

  《蝶梦.桃花源》一幕,融入具有香港特色的影像设计。演出一开始,舞者在大屏幕前起舞,画面中出现快节奏的人群步伐、中环高楼的天际线。画面最终转化为不断闪现的数字与英文字母,呈现现代都市的节奏与虚实交错的氛围,为后续对“桃花源”的追寻铺垫出现实背景。

  当晚现场座无虚席。至谢幕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其中以《梁祝千世情》演出者登台时的欢呼声最为明显。观众林女士表示,她特别喜欢群舞的编排,对《梁祝千世情》和《舞说木兰》的演出印象最深:“那种集体动作的整齐感,加上情节铺排,很有张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