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众嘉宾为“书写的力量”展览开幕剪彩。
作为“中华文化节2025”的重点活动,“书写的力量”展览昨日(25日)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1至5号展览馆启幕,汇聚60位香港颇具代表性的书画家的百馀件精品力作,通过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雨竹、丁宁(文) 北山彦(图)
“书写的力量”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香港文联)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协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林枬、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陈咏雯、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紫荆文化集团董事胡贤政、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主席林天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容浩然、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组主席赵志军等嘉宾共同为展览揭幕。
甲骨流韵 文脉永续
马逢国介绍:“展览汇聚了60位来自香港各界的顶尖书画家,以及不同领域的艺术爱好者,充分展现了香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参展作品既呈现传统笔墨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当代艺术的前卫元素,彰显了香港艺术家卓越的创造力与国际视野。展览后续更将推出一系列延伸活动,包括专题研究会、书画示范工作坊及公众体验课程,致力将书画艺术推广至社会各阶层。”
郑培凯致辞时表示:“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与绘画同源,均以笔墨纸砚展现艺术精神。二十世纪后,中华艺术在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方法,形成传统与新式表达并存的百花齐放局面。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发展辉煌、艺术多元的时代,民族文化传统是艺术表达的底蕴和力量来源。”
林天行称,生活中很多力量是无形的,但书法的力量是“有形”的。“今次展览内容丰富,不仅有传统书法的呈现,还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电脑影像、雕塑、AI等,且均围绕中国汉字和书写方式进行表达。”他期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字和书写的力量。
林天行本次展出两幅作品:《汉字起源(一)》(2020)及《宅兹中国》(2025),他同时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表示,策划此次展览为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我以前通常都是在策划书画家的展览,参与者都是我在行业里熟悉的,但这次展览汇聚了香港不同行业的代表。我相信这在香港也是难得一见的。”
书写无界 多元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冯明秋的作品《元神出窍》的创作年份是“2030”,林天行对此解释道,许多艺术家都喜欢穿越这一概念。“在现代,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已经发生了。还有你能想到,但还没发生的。这就是现在和古代不同的地方。”
关于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定位的发展,林天行指出,港艺术家需要更多、更大的平台。“香港的文化艺术氛围比过去强很多,但我觉得香港的展厅还是不够,因为香港有越来越多从事艺术的人士,他们需要展出自己的作品。其实香港如今没有专业的场地给他们,都是多功能场地。而深圳和广州基本都有100多个展厅。”因此,他呼吁特区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艺术家提供更多展览机会,同时让广大观众能欣赏到更丰富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