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正在欣赏两幅《水月观音》的观众。
敦煌,这座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殿堂,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艺术的缔造者。敦煌研究院数代人的守护,让斑驳的壁画重现光彩,也让今人得以窥见古人怀愿而绘的梦境。正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展出的“梦幻敦煌:重现敦煌大美之境”展览,通过三层展区六大主题,以一百多款敦煌艺术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属于敦煌的独特文化魅力。展期至9月7日,免费入场。/大公报记者 李兆桐(文、图)
敦煌之梦缘起丝路,从商旅络绎的要塞之地,到凿山为窟的艺术圣地,敦煌在历史的风沙中凝成文明的琥珀。是次活动由少雪斋首次与香港大学图书馆合办,是敦煌研究院12年来,首次与香港高等学府及民办机构合作展览。展区分为六个主题:“丝路漫漫”、“壁上丹青”、“庄严佛宫”、“万象人间”、“石室宝藏”及“悠游淨土”。观众在展览中不仅能够接触许多从敦煌研究院带来的高清敦煌壁画覆制品,还能近距离观察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与彩塑,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艺术之美。
介绍壁画制作技巧
从图书馆地下展区进入,穿过自动玻璃门即可看见展览“丝路漫漫”与“壁上丹青”两大单元。在“丝路漫漫”中,展览以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为线索,介绍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的开拓与西域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而“壁上丹青”则通过莫高窟宣传片与文字介绍,让观众了解敦煌洞窟的结构及敦煌壁画制作技巧。
据展览介绍,敦煌石窟是敦煌及周边石窟总称,涵盖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其中莫高窟创始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最久,融合中原、犍陀罗、笈多等多元艺术风格。莫高窟作为石窟艺术集大成的宝库,对研究民族文化发展、古代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史而言,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1:1还原“莫高窟第45窟”
在港大图书馆2楼入口进入展区,便能看到一个“大房间”。这正是展览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第三单元“庄严佛宫”的一比一还原“莫高窟第45窟”。港大首席信息主管及大学图书馆馆长伍丽娟介绍称:“这是首次在香港还原一比一的‘莫高窟第45窟’,而且在这件还原品内是可以拍照的。”展览把整个第45窟“搬”到这个“大房间”内,让观众可以在进入这里时,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近距离观看第45窟内精美的壁画与彩塑。
走出“莫高窟第45窟”,在同一层的展区中还能看见第四单元“万象人间”。这一部分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介绍,解析壁画背后描绘的农业社会、交通和服饰,窥探当时的日常生活。观众还能在其旁边的第五单元“石室宝藏”中看到展出的11件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覆製文献。伍丽娟指出,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的藏经洞见证了莫高窟的千年历史变迁,而藏经洞内出土遗书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对全球学术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技术活化壁画《鹿王本生》
三楼的高黄慧贞艺术电子图书馆,则提供一个放松和沉浸环境,让观众能够“躺在地毯上”或“席地而坐”,享受“悠游淨土”中对敦煌文化艺术的沉浸式展示。在这一单元,展厅通过落地三面屏中随乐声翩然环绕的“飞天”舞蹈场景、莫高窟宣传片及10个挂在天花板的藻井图案,为观众提供一个放松欣赏敦煌艺术的空间。
展厅中还播放《敦煌壁影》影片,以数字技术活化敦煌千年壁画,让《鹿王本生》等经典场景动态重生,壁画中的各种图案跃然眼前。从星空沙漠开场到丝路地图收尾,光影流转间既展现壁画之美,彰显敦煌作为文明交汇点的魅力。
展讯
“梦幻敦煌:重现敦煌大美之境”
日期:即日至9月7日
地点:香港大学图书馆地下、二楼展览厅及高黄慧贞艺术电子图书馆(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