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香港篇)/香港的立秋\何志平

2025-08-10 05:01: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8月8日傍晚,香港维港晚霞绚丽多彩,美不胜收。/香港中通社

  八月七日,立秋以它独有的方式,在夏冬之间轻轻地在日历上刻下了秋的印记,也为连日来香港一年内最多的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纪录画上了短暂的句号。

  最先察觉到秋意的,是清晨的某股风。它不再是裹挟着夏日黏腻的热,而是从海港深处悄悄吹来,夹杂着些许凉意,还掺着一丝湿咸的气息与若有若无的花香。然而到了中午,气温依然持续高企,近三十一二度。大家兀自忙碌奔波,最多感慨一下“岁月悠悠,转眼立秋”后,又回到仍旧炎热,甚至潮湿的初秋。

  不过,我之所以对立秋日印象如此深刻,绝大原因亦在于二○○四年的那次山西朔州之行。彼时我尚公职在身,受邀前往该地参加一个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论坛,其间恰逢中国重要的岁时节令——立秋。组委会特意在会议之余,安排一众嘉宾在立秋的夜晚看了一场山西话剧院的经典晋商风云话剧《立秋》。

  入场前,熟悉内情的领队还为我们介绍了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二○○二年,山西话剧院院长贾茂盛接到《立秋》剧本。他研读初稿后,认定这是个好题材,能出精品。于是先后往返北京数十次,请来了导演陈颙。一开始陈颙以不了解晋商为由拒绝,但在山西方面再三邀请下,陈颙终于答应出任该剧导演。二○○四年三月,在陈颙和编剧的努力下,九易其稿,最终定稿并于当年四月二十七日进行首演。

  立秋二字,在自然界无非辞夏秋启,一叶知秋,一夜至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但在话剧中这一时间节点,则与历史兴衰紧密相连,象征当年晋商从繁荣到衰败。况且山西人的习俗,立秋也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透过时光的缝隙展开了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史对话。

  时过二十年,我对开场一幕依然清晰如故。“湟、湟、湟”,古老而沉重的钟声想起,橘黄且深沉的光亮点起,三层门扉慢慢开启,零星的几片黄叶散落,整个舞台恍若深陷在秋日的肃杀、凋零当中。“立秋啦,立秋啦……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白发老者领着一个懵懂孩童,画面平静且安宁,让人安心。随着聚光灯的暗淡,一段百年沧桑中的金融巨变与抉择徐徐上演。

  剧情围绕清末民初,丰德票号作为晋商银号的代表,曾经辉煌一时,却在面临西方银行系统现代化的冲击时,遭遇生死存亡困境。社会上,家庭里,以至个人的命运,都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鲜活的家族群像展现了山西人的时代风骨,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利益的纠葛和矛盾。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坚守传统,有的顺应潮流,有的则在挣扎中迷失。无论是演剧、看剧还是思剧,当国将不国,家又何能存?任何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稳定与富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只是时光冲刷的流转与更迭,容不下任何的犹豫踌躇。不管随波逐流而去,抑或被边沿化忘却,都是一念之差。如同现时扑面而来的新时代工业革命(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人工智能来势汹汹,从金融到房产、医疗、教育等所有产业,基本覆盖影响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如何应对?在地方经济升级转型,旧日的“蛋糕”做给谁吃?在国际秩序加速演变及重构,南隅一地的人又要何去何从?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所有的一直在变,一切都在不停地变。

  立秋也是变。立秋之后,秋高气爽,白露、霜降接踵而来,秋风忽而凛冽,紧跟着是立冬、小雪、大雪与无尽的寒冬。然而纵然经历多么严寒的冬天,立春总会到来。那能让万物复苏的暖春,便是《立秋》不忘本的坚守与适时的改变。“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精神不死,希望不灭。人们依旧敢和生活顶撞,敢在逆境里向光而行,直面人生的挫折与时代的巨浪,永远乐意为新一轮的月亮和日落欢呼。

  今年立秋正值全球多事之秋,不测风云变幻,刻刻皆是;生死起落之兴衰,处处发生。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眼看着局势之无常,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必须锚定心绪,以“凉风至”的态度冷静应对。增强忧患意识,认清楚小人的真面目,坚持底线思维,休养生息,才能迎来秋天的天高云淡,否极而泰来。

  现在香港,树叶迟迟不变黄,单从花草树木的微弱变化上已难以鲜明感受秋天是否到来,初秋、深秋、晚秋好似慢慢地与香港无关。或许只是在中秋过后,人们下班时骤然发现,“天已经入黑了”。但接下来究竟是不是真得关注入秋、气温下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即使降到十九度、二十度又如何?香港人早已习惯一年四季的温度,像办公室、大商场、港铁里的十六度。

  香港的秋天静静地来,又默默离去,徒馀夏的惬意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许未来的无数个秋天,都不会留下痕迹了。可是我只单单看着远方秋云的舒卷,便已秋色连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