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陈启宗分享重建“建福宫花园”背后故事

2025-08-10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专题讲座现场。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1740年,1923年的一场火灾将其付诸一炬。2000年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陈启宗所创建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持重建。昨日,香港发展论坛主办的“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专题讲座,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一众项目的相关人员向观众娓娓道来重建“建福宫花园”之机缘。陈启宗表示,“身为一个香港人,我希望能为祖国的中华文明做些事。”/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麦润田(图)

  “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布局融入中国园林设计,是清代帝后休憩游乐的后花园,珍藏了不少奇珍异宝。可惜在1923年6月26日晚上,一场大火令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

  “展现身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陈启宗创立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总部设在香港,首个项目就是建福宫花园修复工程。他于1994年参观建福宫花园遗址后,决定支持重建“建福宫花园”,并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以“用原设计、原材料、原方法”的原则进行修建。

  “上世纪90年代,我参观了‘建福宫花园’的遗址,现场见到长得很高的草,以及疑似以前运送泥沙的船只。整个修复工作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5年顺利竣工,重现昔日建筑风采。”陈启宗介绍,1999年他成立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重建“建福宫花园”成为故宫博物院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复建项目。

  陈启宗引述当日他在项目启动时说过的一句话:“文物的破坏乃国家衰败的明证,而文物的修复即是国家复兴的确据。”身为一个香港人,他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展现身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香港人在文化方面也能贡献国家。”

  建福宫花园重建项目负责人丘筱铭一直参与整个项目的复建工作。她详细介绍这片宫殿之建造始末,“建福宫花园”是乾隆皇帝倾心建设之殿宇,“乾隆皇帝生前热爱收藏,他最爱的四张画就是藏于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

  传统古建八作技术进行修复

  谈及焚烧“建福宫花园”的火灾,丘筱铭形容,事件有奇怪之处,“起火时正值北京的6月,按道理来说是颳东南风,而根据记载,这场大火起火点是北方,如何能穿过宫墙烧到南边呢?”且她展示了一张当年内务府的记录,上面清晰可见起火原因不明。

  丘筱铭分享了当时复建时候的一些见闻,“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的古建八作技术,分别是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和裱糊作。更坚持运用原有的物料,遗址虽然遭遇了大火,但现场遗留了不少碎石块,这些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与故宫博物院沟通之后,都对这些石块进行了修复和保护,而不是全部都丢弃。”

  丘筱铭续介绍,有关“建福宫花园”的设计图已不可考,好在清代画家丁观鹏画作《画太簇始和》,画的正是“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今年7月的香港书展期间,由潘鬘所著《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繁体字版新书出版发行。潘鬘昨日也来到了讲座现场,写这本书时,她研读了大量相关历史档案和信件,也阅读了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逐一追溯这座“紫禁城后花园”的前世今生。潘鬘在海外的经历,也让她在调查后发现,“建福宫花园”发生火灾当日,救火者更有外国人,有些文物是为了表示感谢而赠予他们,并随之被带到了海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