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约1971年尖沙咀码头总站的巴士。书中插图。
香港街头的巴士来来往往,是无数人日常的一部分,也是一段被书写了百年的交通历史。香港历史博物馆专家顾问郑宝鸿近日发表新作《香港巴士百年光影——从公众电机车、街坊汽车到巴士》,整理大量珍贵照片与旧报资料,重构巴士在港发展的来龙去脉。他提到,根据过往一些被忽略的史料,香港的公共汽车服务其实早于一般认知,甚至可追溯至20世纪初。/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在整理香港早期交通史资料的过程中,郑宝鸿于香港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则《华字日报》1909年的新闻报道,记录当时已有由红磡开往尖沙咀、经黄埔船坞的收费交通工具,称为“公众电机车”,票价为“一毫纸”。“当时一毫纸对普罗大众来说很重要,因为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只有两元到五元左右,搭车都要仔细考虑。”
“巴士发展比1920年代更早”
1910年的资料又提供了另一幅画面──愉园游乐场曾经设有接驳巴士,专门载游客前往鹅颈桥一带。这些片段打破了“巴士始于1920年代”的普遍印象,把香港公共汽车服务的源头,推前到20世纪初。
在这本新书里,郑宝鸿特别整理了近三百张历史照片与旧车票,部分来自私人收藏。他笑称:“有些车票上印着的地名,今天看可能一头雾水,但我们慢慢查,对照报纸和地图,竟能拼出当年的交通路线图。”这些线索也勾勒出早期巴士公司的发展轨迹:1920年代,像“香港仔街坊汽车公司”、“香港大酒店汽车有限公司”这类街坊自发营运的小型巴士公司,已来往于香港仔与中环之间。“我们发现1921年5月,街坊汽车已经通车,甚至早于九巴几个月,行经大口环、盲人院、华富村,路线很贴近社区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不少名字熟悉的企业也曾经营巴士服务。电车公司最盛时期不只经营电车,连港岛与九龙的巴士也一手包办。在此之中,郑宝鸿特别留意各公司在车票与车身设计上的差异。他说:“电车公司的巴士是绿色,大酒店的是黑色,九龙有时是红色,中巴曾用红黄配色。看车身颜色就能分辨是哪家公司。”
巴士文化亦随时代变迁
除了车身颜色外,郑宝鸿亦谈到巴士相关的文化细节──车厢广告设计、还有文言文味十足的旧站牌等。“以前站牌会写‘如要停车,乃可在此’,报纸还会笑这句话太斯文。现在只剩三个大字:‘巴士站’,(虽然)感觉干脆直接,却少了以前的味道。”
巴士的乘车方式与制度同样经历多番变迁。过去乘车要先在总站买票,中途上车的乘客甚至无法登车。售票员需熟记每一段票价与票种,一趟车程下来,得处理五六种不同颜色的票,还要分楼上楼下、头等二等。此外,亦要兼守门员,帮乘客拉门下车。“压力大到‘癫’,售票员经常被乘客骂。”他笑说,有一次乘客与售票员因补票问题起争执,最后竟闹上法庭。最多人投诉的地点,是如今皇岗口岸所在的一个人流密集的站点,几乎天天都有纠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香港全面引入“一人控制”巴士制度,“上车入钱”变成标准程序,售票员也逐渐消失。从此,巴士标语换上了“此车由一人控制,乘客于上车时缴费”的新字样。
郑宝鸿感慨,书中很多史料都是首次公开,“这本书希望透过照片、车票和报纸文献,还原一个更早期的交通历史面貌。”书目编辑林雪伶则补充,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社会文化的记录,让人理解过去的日常与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