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青年艺术家陈羽骞作品《青绿千载》。\主办方供图
【大公报讯】记者张宝峰报道:由首届“香港‘黄永玉’国际青年版画艺术家扶持计划”带来的版画艺术大展,不仅生动折射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风貌,展现了版画艺术家们的个性与创想,更促进了艺术界的交流互动,为这一艺术门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助力。
青年艺术家董敏洁认为,创作是展现对生活感悟的艺术转化。“于我而言,版画从来不是‘我刻什么,它就成什么’的单向输出。水印木刻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双向对话’。在刻板时,木板的纹理、硬度甚至树结,都会反过来‘对抗’我的刀。在印制过程中,这种‘对话’更明显。颜料的浓淡、纸张的吸水性、空气的湿度,都会让预想的效果跑偏。在失控里寻找平衡,其实是材料和自然在对话。”
青年艺术家朱哲、肖佳炜创作的《查无此人》,是以AI生成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丝网版画作品。虽是人物肖像,但却查无此人。当下AI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图像生成等领域,引发了诸多讨论。在两位青年艺术家看来,这件作品旨在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具象化,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探寻艺术与人文的价值底线,以及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青年艺术家陈羽骞对《大公报》说,“我的水印版画作品《青绿千载》以宋代青绿山水为精神内核,通过传统饾版水印技法层叠晕染,试图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东方色彩的诗性表达。”在陈羽骞看来,此次参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思辨。“在应金飞教授‘以水印观照传统文脉’的学术指引下,《青绿千载》的创作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水性语言当代转化的探索。”
“香港这座文化熔炉赋予展览独特的国际视野。”陈羽骞认为,在与全球青年艺术家的交流中,自己既见证了数字版画、AI艺术的革新力量,也更加坚定水印木刻这门“活化石”技艺的当代价值──它以水为媒、以木为骨承载的东方美学基因,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青年艺术家胡赢日表示,“这场展览既有大师作品奠定的厚重根基,又有全球青年创作者碰撞的新锐火花,让版画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