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位于广西宾阳县的程思远故居。/网络图片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程思远先生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归祖国六十周年。程思远就是在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中,结识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从此开始了他与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的交情。
程思远出身广西,从北伐革命军文书做到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机要秘书,一九四九年后定居香港,一九六五年促成李宗仁回到祖国。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喜欢读书、写文章、晒太阳,且深谙养生之道。
程思远是我的公公,原来我叫他“程伯伯”,因为他与我的父亲同为李宗仁先生的部下,从小我就认识他。公公身高七尺,相貌堂堂,风流潇洒,衣着讲究,颇有风范。虽然出自广西乡村,但年幼有志,以乡试第一名考取国民革命军文书,从此走出家乡,凭自己的努力,从文书做到国民党高级长官,后赴欧洲攻读,取得博士学位。
公公的口才与文章一样精彩。最为人乐道,传为美谈的是这件事。当年,公公五上北京,两赴欧洲,冒着生命危险,促成并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到祖国,轰动世界。李宗仁在机场的一番由衷的即席讲话铮铮有声:“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地可表。”肺腑之言浩然之举,感动了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回国几天后,他们一行人正兴致勃勃地参观一家工厂,突然接到通知,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一行人来到中南海,毛泽东在新修的游泳池旁的休息室接见他们。毛主席一见李先生就笑了,大声说,“哈哈,德邻(李宗仁字德邻)先生,你这次回来是‘误上贼船’哪!”李宗仁不禁一怔,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答,身边的公公马上接口说:“我们是搭上慈航,渡登彼岸了。”毛泽东不禁注意地看了看他,笑了。这个被他称为“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程思远,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公公生性达观,为人机敏、幽默,且特别有急智,是社交场上出色的活动家。不论是国家国际的大场合,还是同侪友人的小聚会,凡有他在绝无冷场,一句恰到好处的言语,能令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他健谈,但不炫耀,调侃,绝不失礼,玩笑,恰到分寸,君子之风泱泱坦荡。他随和真挚,常说:“无事不可对人谈,无话不可对人说,与人交往要肝胆相照,以诚为本。”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工作人员,乃至司机、警卫,都喜欢他,敬重他。
家中有两多,一是朋友多,时常宾客满门,台湾、香港、国际友人;政治、文学、艺术,专业人士,旧友新知,家中常常招待八方来客。公公不抽烟不饮酒,但对三餐有要求。早餐,是他自己做,烤好面包,涂上厚厚的黄油芝士,从来不怕胆固醇和油脂。家中厨师是北方人,在婆婆的指导下,学会了做广东菜,煲的广东汤、蒸鱼、南方小炒颇有风味,合公公口味,也是友人们平日少食的港式家庭风味。吃过饭,朋友们就会到客厅喝茶、咖啡畅谈,公公引经据典谈笑风生,他声音洪亮,自誉“金玉之声”。
二是家中书多。但凡有作为的人,读书多记性好,公公也一样,过目不忘。有一次,他赶写一篇文章,需要核对一个人名,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交给我,让我帮他找,我翻过书没有找到,他说一定有,马上自己来找,果然找到,使我自惭疏忽大意。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常有人请他题字,他都乐于成全,如果是对方自己选词句,他要查找来源,确保准确无误。他一直谢绝机关委派秘书,文章讲稿自己写,凡事亲力亲为,他的这些长处,是天赋,也是后天的自我要求。
他博学多闻,连毛泽东主席也说他“博览群书,学问深”。他最喜欢看书、读报,家中除了必要的家具,都是书。客厅一只单人红皮沙发,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大多数时间他都靠在那里,把腿搭在前方的茶几上看书看报,家里有许多份报纸,他最喜欢的是《参考消息》。不论外面多么吵,有什么干扰,他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晚年他最常读的书是《资治通鉴》,边看边做批注,书上密密麻麻写满感受和思考。他看书非常仔细,常有新发现,有一次他叫我上前,指着书让我看,说是找到了杨贵妃的家乡出处。公公留给我们最多的遗产是书,有他的亲笔撰写、有中外名著和难得的经史资料,至今堆满一间房,这对于我,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如同万贯家财。
有一件事,对于作为创作者的我记得十分清楚。一九八七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五十周年,中央举办纪念抗战的系列活动,广西电影制片厂筹拍反映台儿庄大捷的影片《血战台儿庄》。抗战期间,公公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办公室秘书,亲历了台儿庄大战。他对这部影片非常关注,从剧本创作到摄制,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并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影片摄制完成送审时遇到不同意见,有些意见不同意此片上映,公公应邀参加审片会,因为我的专业,也带我随行。观影之后,所有眼睛都看着他,等着聆听他的意见,他严肃郑重地向有关领导和审片方提出自己看法,肯定这部影片符合历史事实,应该上映很有意义。他的坚持得到中央领导支持,《血战台儿庄》得以在全国上映,影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公公是有原则的,该坚持的绝不妥协、模棱两可。
公公有一套养生之道,夏天去北戴河游泳,平日在家中院落晒太阳,腰不弯背不驼,三餐定时,以九十七岁高龄辞世。他说,自己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亲身参与抗日战争,见证侵略者的失败,人民的最终胜利,他目睹旧中国的崩溃,亲历新中国的崛起,他以无党派爱国人士身份参政议政,为爱国统一作出终身贡献。
我的先生出生在香港,随父亲全家从香港返回内地时才十三岁,如今已是七十有余。在此举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怀念我的公公父辈,学习他的品德,以我手中一支笔,以我们的余热,投身他未竟的事业,不负他的所托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