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大状王》舞台设计团队成员杨子欣(左起)、黄逸君、张正和。
音乐剧《大状王》继于上海、北京完成巡演后,现正回到香港展开第三度公演。日前本剧舞台设计团队——舞台美学指导黄逸君、布景设计张正和及灯光设计杨子欣接受《大公报》访问,分享创作理念与舞台细节。他们亦展示如何运用双层转台、灯光与色彩,营造公堂、回忆乃至“心理炼狱”等场景氛围;同时讲述在巡演过程中,因应不同剧院条件作出的调整,以及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设计团队表示,每一个舞台机关与光影变化都与剧情及音乐紧密结合,不仅呈现故事情节,也呈现人物心理的真实。\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文、图)
在《大状王》中,那个如同命运罗盘般不断旋转的双层舞台,无疑是整个视觉叙事的灵魂。巨大的圆形转台之上嵌套一个可独立运作的方形转台,两者的精密协作,幻化出公堂、回忆、水下世界乃至“心理炼狱”等情景。
双舞台设置替代写实
创作之初,团队就确立了一个明确方向:摆脱传统古装剧写实堆砌的窠臼,转向更具现代感与象征性的极简风格。黄逸君在示范操作时解释道:“我们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抽空’(留白)。舞台不是仓库,不是把所有东西搬上去就叫设计。我们要用最少的元素,去激发观众最大的想像力。”
这种理念在“报应”一幕体现得淋漓尽致。童年的阿细与方唐镜跌入水中,命运骤然转折。张正和回忆,团队在讨论这场戏时,“大家(的)共识就是‘不能写实’。电影里可以拍真落水,但舞台要追求意象与象征。”于是,真水被“抽掉”,取而代之的是转台的运动。黄逸君补充:“‘掉进水里’给了我们最关键的启发。当圆台旋转、方台错位时,那种天旋地转的离心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比真水更能代入角色内心。舞台机械本身就在替演员‘演戏’,告诉观众‘他正被命运的漩涡吞噬’。”因此,双转台不仅是舞台机关,更是一个精准的叙事仪器。每一次旋转的方向、角度与速度,都与故事、音乐、情感紧密相扣,定下了整个舞台设计的基调——不是呈现现实,而是呈现心理的真实感受。
灯光色彩传达情感记忆
在双转台与留白之外,颜色的选择同样是舞台设计的关键难题。张正和坦言:“其实我们没有用太多颜色,大多时候都是尽量节制。颜色一旦太多,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带走。”其中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抹绿色。在“报应”一幕里曾出现过的深绿色,到“终审”一幕当童声响起时再次浮现。“它象征着俩哥们的情感,随着故事推进而出现或消退。”这样的设计,正好呼应剧中的金句——“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灯光的色彩成为一种情感记忆的载体,让观众在故事的关键时刻,因为颜色的重现而被牵引,体验到角色之间难以抹去的牵绊。
如果说整体设计勾勒出舞台的骨架,那么细节上的打磨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从椅子的木质色泽,到灯光下微妙的偏啡色或透亮,都经过一次次调整。“我们试了很多轮,才找到那个既能暗合东方气质,又能在灯光下变化的色彩。”黄逸君表示,所有色彩设计都与音乐及“舞台cue(指令点)”严密相扣:“有时候四秒就要转一次色,跟演员、音乐、舞台动作全部同步,这是最需要处理、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一些经典场景中,舞台高度、灯光与布景层次都经过精心安排。例如被迫嫁给“肺痨鬼”的秀秀一幕,光影与布景的交错,不仅塑造了压抑氛围,也强化了角色内心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