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香港篇)/七夕,不止是七夕\何志平

2025-08-31 05:01: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锦山镇,一对情侣在观赏银河和两侧的牛郎星、织女星。\新华社

  前日七夕。

  梁实秋曾说,“节日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念想。”七夕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千年念想的日子,它从星辰中走来,在时光里沉淀,最终成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符号。

  我又想起儿时,家住天台屋,八月已至初秋,暑气尚未退去,小屋里炎热,一家大小坐在天台前乘凉。几十年前的夜晚,也如同现在这般,有月光,有蝉嘶,有鸟鸣,我以为变了,却没有变,以为没变,可已然从幼年到了两鬓斑白。我围绕在祖父母与父母亲身边,看着漫天星辰,听他们讲牛郎织女与魁星的故事。那时很单纯,老人家的话,总是没错的。

  长大后才知,七夕最早源自《夏小正》之“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旨在纪念时令转换,为农耕社会对星象的季节性解读,女子此时开始织布准备冬衣,故名织女星,是农历七月初一的标志星。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七夕祭等,初次记载见于汉代《西京杂事》,“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即少女们是夜摆上瓜果,对着星空穿针引线,祈求心灵手巧,称之乞巧,是女子们聚会比拼女红技巧、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日子,与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旧时七夕,不仅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颂,也对神秘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充满无限遐想,更是技艺、岁月与人文共同的故事。在无限悠远中,书写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七”在古时,还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数字,既同音“期”,寓意着时间的轮回和期待;更谐音“妻”,让七夕节同女性与爱情紧密相连。从七曜星辰到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每一个“七”都荷负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直到南北朝,牛郎织女的神话与七夕相融合。牛郎以老牛为媒,与织女结为夫妻,却因触犯天条被银河相隔,唯有每年七月初七,万千喜鹊搭成鹊桥,让二人短暂相会,惹得人间多少唏嘘与遗憾,从此七夕逐渐与坚守、思念绑定。且随时间演变,又增加了祭拜、守夜许愿、投针验巧、喜蛛应巧、製巧果食巧果、祈祷福寿子嗣的习俗。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所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成为全民参与的浪漫佳节,并流传至今。

  只是很少有人知晓,七月初七也是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就是主掌文运的魁星诞辰。魁星,亦为魁斗星、奎星,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关。奎宿为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谓为魁首。传说魁星爷生前虽满腹经纶,可惜逢考必败。他悲愤交加之下投河自杀,被鳌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专司文章科考、功名利禄。于是道教奉其为主文运、文章之神,后世建魁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力。

  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多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皇帝的字为奎书、奎章。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被具象为獠牙青面、手握笔墨、左脚踢北斗、右脚立鳌头的模样。据闻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是以读书人皆视其若神明。

  在唐宋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鳌图像。如考中进士,便要入皇宫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唯有案首(状元)才有资格立于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癸辛杂识》曾记载,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一副”予当时状元。明朝《俨山外集》内也描述了士生们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表明考生都希望考神附体、一举夺魁。闽东一带读书人尤其敬重魁星,在七夕夜祭拜魁星,以享考运亨通、学业昌隆。所以每逢七月初七,男拜魁星女乞巧的习俗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天台屋早就消失不见,祖父母及父亲业已不在人世,母亲也期颐之年。我无法再像孩童那样承欢绕膝下,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再拜着魁星许下梦想成真的瞩望。我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笑容,以及天台上听来的故事和三跪九叩魁星之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与好奇。

  可惜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太过丰富,老一辈人勤劳克己为下一代创下优越的生活基础,年轻人从小到大无需吃苦受累为生计奔波,很多青年选择躺平摆烂,没有奋斗欲望。这不是青春反叛,只是无目标可以追寻。今年七夕夜,青年们不用穿针乞巧,只需借着这个上弦新月、由亏到盈的特殊日子,把七夕星河里的期盼重新沸腾点燃。这是对于生活恒久、岁岁常新的热切渴望,就像鹊桥虽短,却年年如约。人无论何时何境况,总该怀有理想、信念与追求,不管祭拜魁星抑或其他神明,只要追逐本心锐意向前,敬畏天道,顺应人道,因我礼汝,重拾梦想,重燃热诚,再度渴望去感觉、接触及探知,世界就会给我们惊喜和感动。

  天空浩瀚,岁月悠长,七夕从来没有隆重的仪式,也不是轰轰烈烈的节日,只有跨越银河的坚持与魁星护佑下的锋芒,以及落在人间的珍惜。尽管七夕依然,我已暮年,曾经听故事的人不知不觉成了讲故事的人,来日讲故事的人也难免会变成故事里的人,惆怅的是今天看不到听故事的人。可岁月改变了一代又一代,未来是否还会有人讲故事,又有谁会听故事?

  七夕,七夕,今夕何夕。

  七夕,不止是七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