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房一角。\作者绘
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我和韩浩月合作的新书《村郊通信》的三校样,这是一本通信集,从2021年12月15日开始,到2023年7月23日结束,这段一年半的通信,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录,那是疫情严重的一年多,我住中关村,他住燕郊,原本我们每个月都有一顿约定的饭局,但那几年,很难有见面的机会。于是我们约定,给对方手写书信,感受那种丢失了很久的传统和温度,谈谈各自的阅读、观影和日常生活。
又两年后,重读这些书信,竟恍如隔世,当时的情绪如今不可能再有,当时的体验也不可能重来,一切似乎都过去了,而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所幸,我们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尽管只是很日常的平凡日子,但如今看来,弥足珍贵。
书马上就要出版了,写了一篇跋文,还是寄给韩浩月先生。
浩月兄如晤:
时光飞逝,回看咱俩的《村郊通信》,最后一次通信居然是2023年7月23日,一晃一年多。这场始于2021年12月15日的书信之旅,虽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却留下了十多万字的真情记录。如今看来,在那个“疯狂”的年份里,这份记录多么弥足珍贵。
浙江桐乡读书人夏春锦兄策划一套“尔雅文丛”,想收录咱俩的“村郊通信”,文丛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弟翻找文档,找出一份存档,只有四万多字。好在仁兄归档精细,整理了一份完整版,洋洋洒洒十万言。重读一遍,真大好也!
人的记忆是短暂而不可靠的,唯有记录是真实而拒绝遗忘的,那一封封有温度的手写信背后,是我们与那个年份的共振,唯有当时当刻,那种表达才是真切的、刺骨的,也最能反应时代的脉动。仅仅过去一年多,再读这些文字,已有恍如隔世之感,可见现世的记录多么重要。
相信经历过那段年月的人,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我们则用这部书信集,记录和翻越。
这些年,越发感受到记录的价值,我出版的关于书店和书房的书,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录,那些陆续消亡的书店,记录了,它就真的存在过,不然,就彻底消失了。《如果没有书店》中记录的二百多家书店,几年后已经消失过半了。书已断货,现正考虑修订再版,但原书中那些消失的书店,依然要完整保留,要在书中重新增补新开的书店,以及对那些消失了的书店的惦念。更让人感慨的是,收录于去年底出版的《书店日历.2025》中的书店,已有闭店者,可见,记录就像与时间赛跑,抢到前面了,就成了历史。
还有不时故去的人,我的书房之旅,很多书房主人已经故去,那个用尽一生营建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垮掉,那些可怜的书籍,失去了主人的呵护,命运不由己。幸运的,重新进入另一位爱书人的书房,但大多数可能被废弃,甚至化为纸浆。
朋友韦力,十年多来游走在中国大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和记录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幸运留存至今,并且值得被重新记录的地方。他标注了这个地标,后人就能从他的记录中找到蛛丝马迹,哪怕以后消失了,但至少留在了文献中,留在历史中。而这样的幸运,在浩瀚的历史中,仅仅是千万分之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能记录这分之一,就是对历史的重大贡献。
即便是现时的AI时代,以及未来更智能的时代,记录都是算法中最根本“模块”,没有这一个又一个“小模块”,哪来AI背后强大的“大模块”,以及不断更新迭代、深度思考的结果输出。这些微观的记录和平凡人的故事,在AI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仁兄的每部大作,都在践行着记录的价值,那些故乡的平凡人,他们的故事看似普通,却感人至深,并且有着普世的共情。那些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生活,是这个时代的同频写照,文学的或者非虚构的,都是一种记录的手法,就像咱俩的这部书信集,真实而有温度。
今年,弟则以《书店日历》为由,日复一日地记录着阅读和写作生活,寥寥几笔,真情实感。我也督促自己保持这样的耐心和松弛,把日常生活当作生命的全部,事实上,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些平凡生活构成的。而大多数人更愿意讲述自己的高光时刻,忽略日常的价值。然而,事与愿违,那些高光时刻往往稍纵即逝,高光过后是更大的失落与焦虑。
近来,弟热衷于访墓,春节在邯郸磁县访“北朝墓群”,日前杭州出差,到孤山访墓。近期的阅读也围绕墓志和墓主的历史展开,也慢慢理解了“盗墓”系列的书能够大火的原因。人对墓里的“异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墓穴中出土的那些器物,带着过去时代的信息和神秘的力量,让人有探究到底的强烈兴趣。
小时候,弟是最怕看到墓地的,小学上学路上,要路过多个墓地,要么等着大人路过,跟着他一起走,要么绕很远的路避开墓地,常常导致上学迟到。如今,已经卸下这份恐惧,愿意去看望那些千年的亡灵,去倾听那无声的回响,在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中,重新认识和了解他们的生命故事。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的归宿最终是一堆黄土,并且在时间的稳定碾压下消失无踪。而那些幸运留存至今的墓穴,就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似乎带着某种使命,要给现世的人传递着某种古远信息,而我,正着迷于接收这种信息,并且力争转化为历史与当下的相互接应。
新的一年,六根诸友的饭局热情和创作激情一样浓,按规模,这一年六根将集体爆发,出版十来本书,再落地无数的新书分享活动,同时创造更多理由充分的饭局。仁兄已经打了样,以一本《在往事里走动的人》走动起来,也期待咱哥俩的《村郊通信》早日出版,我们走出村郊,到各个大城市巡游、分享、饭局。
代为跋!
匆此!
弟:绿茶 奉
乙巳年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