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与沈靖韬对话 回望最初舞台 “香港多元背景塑造理解音乐的方式”

2025-09-13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沈靖韬现场示范演奏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Op.106。

  自夺得2025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与观众奖后,沈靖韬近两个多月来持续活跃于音乐活动,明年将亮相香港艺术节。近期,他在香港大学举行两场演奏会,并于缪思乐季的“乐语融融:与沈靖韬对话”活动中,与港大音乐系主任蔡宽量(Daniel KL CHUA)深入对谈。即便已旅居海外多年,沈靖韬仍把香港视为重要的归属。他说,这里给了自己最初的舞台,“香港的多元背景,塑造了我理解音乐的方式。即使不长居于此,我依然与这里紧密相连。”\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2006年,十岁的沈靖韬第一次登上香港大学陆佑堂的舞台。多年后他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但蔡宽量却语带幽默地提醒:“we discovered you!(我们发现了你)”在他眼中,那场演出正是让这位小音乐家被乐坛看见的时刻。

  音乐表达超越年龄 成为启蒙关键

  “小时候的演出经验,未必能直接带到后来的专业舞台,但它们奠定了一种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转化。”沈靖韬回应时这样说。蔡宽量则补充道,正因为沈靖韬的母亲是钢琴老师,自幼浸泡在音乐中,他“几乎一出生就会弹琴”,早早被冠上“神童”之名。八岁时,沈靖韬接受演艺学院老师黄懿伦指导,黄懿伦引导他理解并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音乐理解与表达能力,并将其融入演奏,这成为他早期音乐启蒙的重要一环。

  音乐之外,沈靖韬也曾追求“正常学生生活”。蔡宽量笑说,他先后就读哈罗公学与哈佛大学,“这些都是‘正常’学校,你还读了经济,试图成为一个‘普通学生’”。沈靖韬则回忆,大学期间一次钢琴比赛未能进入决赛,看着决赛选手的演出,他意识到“自己也能达到那个水平,只是当时没有充分投入”,于是重新专注于钢琴;而后来结识瑞典教授Julia Mustonen-Dahlkvist,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与投入。

  这份坚持在2025年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上迎来高峰。蔡宽量形容,那场比赛是沈靖韬的“成人礼”:不再只是“可爱、圆润的神童”,而是正式被认可的钢琴家。在四分之一决赛中,沈靖韬选择了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Op.106作为唯一曲目——对比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亮眼且有风险”的决定。起初,他的一位好友建议他挑战这首曲子,但当时他拒绝了。然而,隔天凌晨两点,他竟无法入睡,鬼使神差地起来研究这部作品,感觉“像被召唤一般”,最终决定挑战这首被视为钢琴中最艰深的作品之一。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舞台上表现出色,也意外“激活”了他的状态,带动其他曲目的整体表现。最终,沈靖韬夺得比赛的金奖与观众奖。

  “因地制宜 让每场 演出都活在当下”

  然而,这位严谨的钢琴家也有舞台上的“小趣味”。现场,蔡宽量播放了沈靖韬参加范克莱本钢琴比赛的照片,指出当时沈靖韬脚上穿着花袜子。巧合的是,当天现场他依然选择了同样缤纷的袜子,这一细节成了轻松的话题。在对谈中,蔡宽量笑称沈靖韬有“novelty sock fetish”(迷恋花袜子的癖好),甚至建议观众以袜子代替鲜花投向舞台。色彩缤纷的袜子逐渐成为沈靖韬在乐坛的“个人标志”,也为原本紧张的比赛增添了一抹轻松。

  谈到演奏哲学,蔡宽量指出,沈靖韬的音乐没有“多余的味精”,是真诚、直接地呈现乐谱与作曲家的声音。沈靖韬认同:“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不刻意炫技。”他补充,演出环境也会影响表现,“在香港,节奏急促,音乐可能变得更快更紧;在其他地区,则更能贴近作品语言。”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使每场演出都活在当下。沈靖韬现场示范演奏了《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Op.106。记者感受到香港版的弹奏节奏就像中环街头行人匆匆,整体偏快;而巴西版本则更有速度变化,整体更柔和。

  即便已旅居海外多年,沈靖韬仍把香港视为重要的归属。他说,这里不仅给了他最初的舞台,也让他成长于一个“文化交汇点”的环境。“香港的多元背景,塑造了我理解音乐的方式。即使不长居于此,我依然与这里紧密相连。”他亦透露,近期已在筹划巡演,演出内容以比赛曲目为主。与以往不同的是,沈靖韬练琴不再追求完全重现演出效果,而是专注整理舞台上需要即时调整的各项要素。“只要这些要素准备妥当,实际演出便会随当时的情绪与环境自然呈现,因此每场都有可能展现不同风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