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陈冲携新书《猫鱼》来港分享创作历程

2025-09-20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冲携新书《猫鱼》接受传媒访问。\大公报记者徐小惠摄

  昨日演员、导演、作家陈冲带着自传性散文集《猫鱼》,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一本读书会”名家讲座系列之“陈冲:虚实的缝隙——谈《猫鱼》中的记忆与幻象建构”并接受传媒访问。在访谈中陈冲分享了自己如何应作家金宇澄之邀开始这次创作,以及写作过程中对记忆与书写的感受。\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

  翻开《猫鱼》的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来自金宇澄和姜文为陈冲写的两篇序文。姜文曾与陈冲合作《太阳照常升起》,陈冲在书中亦有分享这次的拍摄经历,至于金宇澄,《猫鱼》的写作正是与他密切相关。陈冲提到,两年前金宇澄邀请她在《上海文学》进行专栏写作,“一开始我很犹豫,我说我不行的。金宇澄说你差不多一个月给我一万字吧。我说我每次写一千字就是最多了,一般都是有感而发,在微博上发一发。我说我写不了。”“他说你写得了。然后给我看了一些非虚构的作品比如贾樟柯和陈凯歌写的童年和少年的自传。”

  受金宇澄鼓励开始专栏写作

  在金宇澄的鼓励下,陈冲开始专栏写作,两年时间,从平江路的老房子、异国留学之旅、拍摄各种影视作品的经历,再到近些年的创作感受,记忆以及其化成的文字最终汇集成一本厚厚的600多页的《猫鱼》。

  “其实整个写作过程最让我动容的还是母亲的那几段。”陈冲说,“因为我的文章是一个月一篇这样写出来的,等到我要全部准备做修改、出版成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直回旋在那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我的母亲与外婆。”“我的母亲、外婆和祖屋,在许多的篇章中,被我情不自禁地用不同的角度写了一遍又一遍。”

  陈冲谈到,可能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刚好经历了母亲病重住院,“我当时在三藩市和上海之间来回飞,那时候因为疫情需要隔离三周,在那种隔离的情况下,其实感情是比较汹涌的。因为你的母亲在受难,她在痛苦之中,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许许多多母亲的事情,就会回到那一段时候的童年、那时候母亲的模样。”

  在《猫鱼》中,陈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记忆与幻象之间模糊的边界,“我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很清晰的一段记忆,有时候是莫名的记忆碎片、一个画面,然后我把这个画面梳理一下,思考它到底意味着什么。”陈冲说,“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想像的。而且记忆本身也在随着岁月改变,一段我13岁或者16岁时候的故事,我在25岁的时候写,和我今天写,它的模样是不一样的。”

  “回忆本身是愉悦的事情”

  她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像一块掉在水里的石头,半个世纪以来,它被磨去了棱角,变成一颗颗鹅卵石,上面长满青苔,边上都是淤泥沙土,它在水底沉淀。阳光的时候是一个样子,雨天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子。它的模样变得模糊,但它仍旧是那块石头。”

  对陈冲而言,回忆本身是一个愉悦的事情,但将记忆转变成文字的过程,也是记忆丢失的过程。“写作的奢侈于我而言是令我可以走回到某一个时间通道,让时光倒流。让我欣喜的是,许多画面是我已经几十年没有去触碰的东西,因此它还是有一些原汁原味留在那里。”“我最近在为这本书录音,我自己读的时候,突然发现记忆被我变成文字以后,我就无法再用记忆的眼睛看见它了,是文字给我的画面,然后我就把它翻译成我的记忆。现在所有写出来的记忆已经被我触碰了再触碰,去很深地挖掘过了,我就发现它其实已经丢失了。它现在是文字。它是一个字跟一个字这样接在一起的一个东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