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福建福州一书店,小朋友在阅读。/中新社
在书摊、书店,手持一册书籍或杂志,只看不买,普通话称为“看白书”或“白看书”,却不如粤语“打书钉”形象:两腿站定,双脚踏平,独立不移,岿然不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汇,倒是日语有“立ち読み”(tachiyomi,站着读)一词,专指“打书钉”行为。
一个人打书钉,不惜腰酸腿痛,不畏店员脸色,必然有种种缘故。一,没钱。书和杂志不如大饼,不是生存所必需。二,有钱,却不想花在某本书上。因为此书对此人而言,简单浏览即可,不值得长期持有;或家中书氾滥成灾,不容再买。三,书籍、期刊新鲜出炉,不确定是否值得购买,先读一部分再作决定。
学生时代在西雅图,我常去大学书店打书钉。原因无他,见上述第一条。书店二楼设有不少桌椅,我一坐大半天,不但白看书(都是买不起的学术书哦),而且涎皮赖脸,边读边拼命做笔记,店员却并不来干涉,至今心存感激。英国牛津的老牌书店Blackwell的宣传广告就说:“本店员工绝不相扰,只在你需要时才会前来服务。你来买书,或只是随意翻翻看看,都一样欢迎。”不少书店亦如是,对打书钉的人很宽容,也许因为这些人有助“旺场”。有些大型书店索性引入咖啡厅,售卖饮料、轻食,书虫们边饮食边白看书,不看白不看,白看谁不看?
但许多书店并不开心。毕竟,要做生意嘛。而且,打书钉的几位,难免满手油汗,光光鲜鲜的书和杂志刚上架,没两天就被折磨得蓬头垢面,脱页摺角。无奈,过去是用薄纸和草绳把书包裹捆绑,只留出书脊题名在外,如今直接套上塑胶袋或塑封,东京神保町也有古书店把贵重库存包上一层蜡纸的,看你怎么拆,哼。藤子.F.不二雄的《多啦A梦》(叮当)系列,多次画到主人公大雄去书店打书钉,贪读最新出版的漫画,被店长老爷爷挥动一种形似拂尘的工具赶出,想来也是作者本人的童年经历。
打书钉,在昔日全社会缺书或全民缺钱的时代比较普遍。想读,却买不起或买不到,图书馆无馆藏,只得去书店站着白看。二战后十年间,也就是藤子.F.不二雄的童年、少年时期,日本民生凋敝,以手冢治虫为先驱的新漫画产业却于劫灰中萌生。彼时纸张奇缺,手冢治虫找到专出廉价小开本漫画的“赤本”出版商,《新宝岛》一九四七年一炮而红。一九五○年代初,日本又出现“贷本屋”即租书舖。它们大量购进“赤本”漫画,低价出租,日本人从此读得起漫画了。我们熟悉的漫画期刊如《周刊少年Sunday》之类,就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应运而生。在那之前,全是“贷本屋”的天下。当代日本的漫画咖啡店,买杯咖啡,再加多一点点钱,店内漫画即可随意读个饱(読み放题),其实是近似网络或实体付费图书馆了。
最大方的,是古早的送书上门,让顾客在家“打书钉”。民国时期,北平的许多书店都有此风,服务备极周到。譬如曾在和平门外“松筠阁”学徒多年的魏长洲回忆,“松筠阁”了解到某顾客研究哪方面的学问,需要何种书籍,就派人登门送书,供其选购。或当即买下,或留下考虑,日后可免费退回。书款记账,每年“三节”各结一次,届时拿不出全款的话,还可以赊欠一部分。唐鲁孙晚年在台湾,十分想念早年北平琉璃厂的书店。因为相熟之后,顾客若是寒暑天懒得出门,可飞笺书店,柜上很快就会把书找出并送来,“放上十天半个月,您买下固然好,不买也没关系,还给他们就是了。这就是北平书店的可爱之处。”钱穆《师友杂忆》说他一九三○年代在北平居留七年,琉璃厂、隆福寺书店的老板几乎都混熟了。“每星期各书肆派人送书来者,逾十数家,所送皆每部开首一两册……放书桌上即去。下星期日来,余所欲,即下次携全书来。”送书上门,让顾客在家白看书,看得安安心心、悠悠閒閒、舒舒服服,既充满旧时人情,也暗藏书商放长线钓大鱼的精明。
如今,许多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服务贴心,比较便宜的电子阅读形式也普及了。这种情形下,仍然铁腿铜脚铁脊梁,在书店里或书摊前打书钉的,通常是贪看最新出版的潮流杂志和漫画之类,希望先睹为快。店家怎么应对,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想来,能站着(也可以席地而坐,总之不很舒服)把一本书读完,其实挺不容易的。当然,端看那是本什么书。有人会在书店站着读完柏拉图《法律篇》或康德《纯理性批判》么?反之,若是东抄西凑的书,无病呻吟的书,内容稀薄如蒸馏水的书,恐怕本身就不值得从头到尾、正襟危坐读完,最多只需站着随便翻翻,甚至最初就不配灾梨祸枣。金克木教授有篇文章《书读完了》,从陈寅恪的感触“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写到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他认为,要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理出头绪,“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所以每个领域首先要读的就是这些基础书。其他的,属于流亚和馀脉,乃至糟粕渣滓,翻翻即可,或者完全弃之不理。如此,“书读完了”,当然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理想国》、《庄子》还是《国富论》、《论法的精神》,能把某一专业领域里的这种“硬书”认真读过的人,是否已算是珍稀物种了呢?若我是书店老板,见有人来打这种经典的书钉,必延之以坐席,待之以清茶,一如昔日北平的书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