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首届“亚太海事文化论坛”现场。
适逢郑和第一次下西洋620周年、香港海事博物馆建馆20周年及中国航海博物馆建馆15周年,首届“亚太海事文化论坛”昨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馆举办。今次论坛由香港海事博物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以“蓝色传承.绿色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演讲嘉宾,共同讨论海事文化的议题。今次论坛亦得到国际海事博物馆协会支持,联合举办国际海事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年度会议。/大公报记者 颜 琨(文、图)
论坛开幕仪式上,香港海事处处长王世发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推动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涵盖了经济合作、技术交流与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构建更加紧密的人文纽带。
激发下一代探索海洋的热爱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金晓表示,今年,中国航海博物馆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共同推进亚太海事文化,通过共同开展航海文化资源调查等合作项目,希望通过两馆的不懈努力,让那些传承民族智慧的航海技艺、航海故事重新焕发生机,激发下一代对探索海洋的热爱。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赵峰表示,自古以来,航海活动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贸易网络与历史记忆,出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当前,蓬勃发展的航海事业正将各国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国际社会急需凝聚力量,构建跨学科、跨地域协作机制,以传承海事文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一系列冲击,保护海洋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和平发展。现场,赵峰提出了中国航海博物馆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发起的联合倡议,分别是搭建全球协作平台,推动科技驱动的创新解决方案;深化海事文化研究,关注多样性与学术创新;促进海事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增强实用性与参与度;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化全球行动。
随后,国际海事博物馆协会主席Kristen Greenaway发表以“全球海事博物馆:连接海洋的桥梁──全球海事博物馆的角色与职责”为题的主旨演讲。她表示,海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分隔,更是连接文明的通道。航海精神中的勇敢、坚韧、进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值得在当代传承。“海事类的博物馆的新使命不再局限于展示船舶技术,而是承担起讲述多元、复杂历史的责任,促进跨文化理解。”
促进公众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在Kristen看来,海事类的博物馆应成为海洋话题的倡导者,承担海洋保护的责任。“博物馆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挑战结合,例如通过世界海洋日活动、传统生态智慧传播等方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博物馆自身也应尝试可持续建筑、低碳维护技术等方式来践行绿色运营。海事类博物馆的未来不仅是看博物馆入场的人数或是藏品规模,更在于是否促进全球公民对海洋的连接感与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以持续创新、拓展叙事、深化合作等方式推动聚焦海事类文化机构向可持续、互联、包容的未来迈进。”
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发表了以“海事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及其可持续性的探讨”为题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围绕海事遗产相关议题的讨论,是遗产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反思之一。
在安来顺看来,这令海事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文化传统习俗虽然并未被官方认定,但在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海事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在过去四五十年间有很大的变化,更关注普遍价值,彰显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强调文化的可持续性,体现对人类文明延续、价值观表达和社会认同的重视。”
论坛结束后,一众嘉宾还将于25日至26日前往上海,考察中国航海博物馆、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及上海博物馆东馆,融合学术交流与文化体验,彰显海事文明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