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海事博物馆内,郑和宝船模型。
今次论坛分为“水下考古对话”“全球视野下的郑和遗产:亚太海上贸易、技术与文化的交汇”“港口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海事社区的互动”“海事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脆弱文化的坚韧之路”“可持续性的未来与博物馆的角色”“跨文化视野: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与反思”6大主题。
在“水下考古对话”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国庆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阶段,从起步阶段邀请海外专家前来交流,到能够自主培训,再到如今完善水下考古体系,组织国际培训,水下考古经历了38年的探索。现场,他亦分享当前中国水下考古培训面临的挑战。他提到,传统水下考古面临发展瓶颈,如何培养人才、推进现代科技与水下考古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传统水下考古工作精细化水平和获取资料的能力。此外,深海考古刚刚起步,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也需下一番功夫。
在“全球视野下的郑和遗产:亚太海上贸易、技术与文化的交汇”论坛上,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培峯与观众分享了在马六甲、印尼三宝垄等地,郑和的文化影响力。他直言,目前在欧洲已有49条官方认定的文化路线,而亚洲的文化路线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保存着郑和时期的历史地图,三宝垄当地每年6月会举办‘郑和节’,这是持续了至少两三百年的历史传统。我希望可以推动中国、马来西亚、印尼联合申报‘郑和文化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
吉澳有珍珠养殖基础具开发潜力
在“海事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脆弱文化的坚韧之路”中,长春社高级保育经理黄竞聪分享了香港养殖珍珠的历史。“五十年代起,吉澳开始试验人工育珠,但在六十年代中后期逐渐衰退。工业污染海水、大型工程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技术封闭垄断等因素导致养殖场大量废弃。大概在十年前,有人尝试恢复珍珠养殖,吉澳也重启育珠项目。”在黄竞聪看来,吉澳本身具备深厚的珍珠养殖基础,计划结合文创,将吉澳打造成为可持续珍珠养殖文化的教育与旅游景点。“我们计划与渔民合作租用鱼排,开展珍珠养殖工作坊让公众体验养殖过程,这不仅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可以保留香港唯一的珍珠养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