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丝绸中国”呈现近3000年织造工艺

2025-09-30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专题展览将于10月1日起开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下称:香港故宫馆)将于本周三(10月1日)起,推出专题展览“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下称:“丝绸中国”)。展览将丝绸发展轨迹置于宏大的中国历史脉络中,从香港故宫馆获承诺捐赠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精选逾100件藏品,涵盖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到20世纪初,呈现中国近3000年的丝绸服饰工艺技术和艺术美学,以及中国与世界不同地区在丝绸上的交流互鉴。展期至明年4月6日,观众需购票入场。\大公报记者 李兆桐(文、图)

  去年12月,香港故宫馆宣布,香港纺织艺术收藏家贺祈思(Chris Hall)承诺将于2034年正式向博物馆捐赠近3000件中国纺织艺术收藏,并命名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部分藏品自2024年起已陆续转移至香港故宫馆内。贺祈思表示:“我热爱中国与中国纺织艺术。四十多年来不停搜集并保存中国织绣珍品,期盼让它们回到丝绸起源地作研究与展示。”

  见证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丝绸的起源地,享有“丝国”之美誉,直至今天仍是世界最大的丝绸生产国。策展人、香港故宫馆副研究员游心然指:“丝绸除了是一种纺织品之外,更是一种色彩、文化以及制度的重要载体。”展览通过五个单元的多种织绣品,展现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工艺发展、服饰制度,以及与世界各地的交流。

  在第一单元中,展览展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589年)丝绸生产技术艺的发展。观众在此单元可以看见一件来自战国时期的“深褐地对龙对凤几何纹锦”,是展品中年代最久远的藏品。游心然表示,这件织物实物除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实际上也是对纺织技艺的一项重要见证”。此外观众亦能在多件来自汉代的织物,一窥汉朝如何透过丝绸之路展开中外文化交流。

  走进第二单元,则可以看见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颇具异域风情的丝绸艺术。隋唐时中国与欧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来往愈加频繁,这一时期的织物显示出融合中外元素的技艺与纹样。在唐代展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如唐三彩上所呈现的二人对饮主题的织物。中原的纹样常见有花草等植物类装饰,而来自西域的纹样则多为动物。展出的唐代“紫绫地大团窠联珠对狮纹袍”融合了来自中原与西域的审美风格,游心然表示此袍除了有常见的中原纹饰,亦能看见来自西域的狮子纹样,“可以说是融合两地不同审美观的纹样。”

  第三单元介绍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不同地区的织造与装饰工艺,如缂丝技艺的兴起与发展、北方山水动物等纹样的结合融会,以及中国与西亚、欧洲的密切往来。展览中亦能看见来自辽、金承袭晚唐织造技术的丝绸制品,纹样上结合游牧民族喜爱的山水动物特征。

  可近距离欣赏细节

  来到第四单元,展览探索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华丽的宗教与宫廷织物丝绸。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展品之一,非“红地绸绣道教三官图绛衣”莫属。由于嘉靖皇帝笃信道教,这件展品推测很可能被用于宫中的宗教仪式。游心然指,此衣纹饰十分精美,但许多意象与纹饰代表的意义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展览亦辅以多媒体装置,引导观众赏析丝绸之美及其意涵,在此衣旁亦设有的互动装置中,观众可透过高解析度镜头,细赏衣上图案细节。

  最后,观众在第五单元则可一观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的织造体系,见证宫廷服饰制度的完善,以及当时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繁盛。除了多件清代朝服展品,观众亦能在这一单元接触明清时期织或绣在官服上、饰以飞禽或猛兽纹样的“补子”,这是当时官员品级与身份的重要标志。观众还可透过互动装置以电子形式设计及领取专属补子,从而认识清代官制,以及鸟兽纹样的象征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