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书吧女主人与生命的礼物\绿 茶

2025-10-12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纯真年代书吧。\作者绘

  小女孩喜欢书,当邻居同龄的男孩女孩都在院子里疯玩的时候,女孩总是独自凑在油灯旁静静地看书,看哥哥们从别处借来的书。一天,在外打工的三哥给她带回来一本《平原枪声》,这是女孩记忆中第一份属于自己的珍贵礼物,也悄悄在心里埋下了与书为伴的种子。

  女孩去了工厂上班,工馀时,别人在打毛衣、织袜子、聊家常,她则埋头抄书。1979年,女孩24岁了,仍在街道工厂当一名女工,此前只接受过四年的小学教育,但因常年读书,萌发了很多梦想,这梦想坚定而执拗,女孩坚持自学,到温州二中旁听。这年,女孩鼓足勇气参加了高考,揭榜后,数学零分,总分却在重点线以上,这一令人惊诧的成绩,让她被厦门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那个充满奇迹的年代,她创造了自己的传奇。

  她叫朱锦绣,一位温婉娴淑的温州女孩。

  到了厦大的朱锦绣,传奇还在继续,在她闺中密友林丹娅眼中,“这是一个与我们大家都有那么点不太一样的人。她就是有这么一点奇怪的本事,她会把天上的星星,做成水果沙拉;而把火腿肉,弄得像天上虹霓。她的宿舍与其他同学的一样简陋,却有着闺房的气息。怎么能怪那时年轻且无经验的潮哥,会把持不住自己,刚走进锦儿的宿舍不久,就迷了方向,丢了信念,失了童真,居然破天荒地想结婚?而且,非锦儿不结。”

  这位“迷了方向”的潮哥就是厦大校园里的风云人物─盛子潮,他从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考到厦大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师从应锦襄教授,和同门朱水涌、李以建在厦大校园里有“文学三剑客”的名声。

  自负傲娇的盛子潮,在师妹李清向他引荐了外文系毕业留校的温州女孩朱锦绣后,为引起锦绣注意,李清和锦绣同学刘静提前在她面前大声朗诵盛子潮发表在《厦大研究生》创刊号上的诗歌。两位红娘不遗余力,爱情在盛子潮与朱锦绣的心中弥漫开来。

  “三天后,盛子潮敲响我宿舍的门,呆呆的站在门口邀请我去海边散步,次日又邀请去鼓浪屿游玩……一天晚上,沙滩散步回来路上,他牵着我的手站定在我面前说:‘你让我想起一首唐诗……’我因为羞怯,只莞尔一笑,让他误以为是我不喜欢他,他连夜写了一首诗,投放到我的邮箱,这就是江湖上盛传的那首《敲门诗》。我只是在原诗下面写上一行字:‘心门早已为你打开,你不进来怪谁呢?’然后也放进他的邮箱。”(朱锦绣《生命的礼物》)

  尽管盛子潮对他的《敲门诗》很是得意,参加各种文学、诗歌活动都朗诵这首爱情诗,朱锦绣虽然不写诗,但这一行回条显然更具“诗意”,给这位诗人得意的诗作,做了最浪漫的注脚。

  他们成了厦大校园里的爱情佳话。那年,朱锦绣三十岁,盛子潮二十八。

  1987年,盛子潮毕业想回到杭州,侍奉在深爱的母亲左右,分配到浙江作协工作。朱锦绣为了深爱的丈夫,辞去厦大校长田昭武院士的外文秘书工作,调到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教书。办完调入手续几天后,他们的孩子出生,为了纪念在厦大的相遇相守,他们为孩子起名盛厦。

  才华横溢的盛子潮很快在文学界闯出名头,在浙江作协及后来浙江文学院院长任上,为浙江的文学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外语出众的朱锦绣,在杭州商学院开启自己的教学生涯,她喜欢这个事业,喜欢和学生们纯真相对,她以为,教书就是她一辈子的事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当这对神仙眷侣在事业和生活都风生水起的时候,1999年,朱锦绣查出结肠癌中晚期,当她被推进手术室时,医生说手术成功率只有50%,绝望的盛子潮在手术室外痛不欲生,他只能在心中祈祷,并暗暗发誓,只要深爱的锦绣能平安脱险,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满足她的愿望。

  不得不说,爱的力量是强大的,朱锦绣战胜了死神。从手术室出来,朱锦绣经历着漫长的化疗,那是比癌症更让人煎熬和可怕的过程,在无数朋友的关心和爱的呵护下,她的内心升腾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开个书吧。当子潮流着幸福的眼泪问妻子:“你有什么愿望?”锦绣说:“想开个书吧!”接着补充:“就当留一份念想,如若哪天癌症复发走了,书吧可以继续陪着你们,就像我在身边一样。”

  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反对她开书吧。但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锦绣,似乎突然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勇气与力量,并且在她四十五岁生日当天,写下一篇《好想开书吧》,把她开书吧的初衷、设想、理念,甚至执行方案讲得清楚明瞭,这份“书吧宣言”似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效用,盛子潮被说服了。

  2000年9月28日,“纯真年代书吧”悄然开张,从此,杭州的文学人和到杭的文学人,再也绕不开这个文学据点。九年后,2009年9月28日,书吧搬到西湖边宝石山腰,继续为理想保温,为文学坚守,渐渐成为杭州城内不可或缺的文学景观。

  莫言、余华、阿来、张抗抗、叶兆言、李敬泽、麦家……这些文坛响亮的名字经常出没,书吧俨然成了中国文坛杭州分坛,似乎一切都太完美了。然而,这样的景观并非唾手可得的,所经历的辛劳和磨难,外人也许永远无法体会。

  2012年,又一道晴天霹雳落在宝石山腰,盛子潮查出咽癌,这次,他没有像妻子一样战胜死神,在与病魔困斗一年零三个月后,2013年8月29日凌晨,年仅五十六的盛子潮告别了深爱的妻子和儿子。在灵车驶出医院,哀伤的锦绣让灵车绕道,在宝石山脚下停留,和他们夫妇互赠的“生命的礼物”作最后的道别。

  这一年,盛厦二十六岁,父亲的离去,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得接过父亲肩上的重担,毅然辞去证券公司的工作,回到书吧和母亲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呵护这份沉甸甸的“生命的礼物”。

  转眼二十五年过去了。书吧男主人盛子潮走了也十二年了,女主人朱锦绣老师已七十高龄,依然纯真、温婉,儿子盛厦则成长为成熟的书吧主人,并深爱这份“比难更难”的事业。母亲朱锦绣欣慰地看到儿子的稳重和担当,这份“生命的礼物”是他们全家的情感载体,更有一股传承的力量,温存、强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