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汇聚饶宗颐《心经》书法原作及绘画作品 “般若墨妙”回望20年“心经简林”

2025-10-14 05:01: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饶宗颐书法作品《心经》。右图:饶宗颐描绘大屿山景致的巨幅图作《雾里凤凰山》。\大公报记者郭悦盈摄

  适逢大屿山“心经简林”落成20周年,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一新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般若墨妙:饶宗颐的《心经》与‘心经简林’”专题展览现正于一新美术馆进行。展览汇聚饶宗颐的《心经》书法原作及相关绘画作品,呈现艺术多样性,并引领观众回望“心经简林”的文化渊源与精神价值。是次展览亦呼应一新美术馆迁馆一周年,期望借此深化大众对饶宗颐艺术与佛学文化的认识。由于部分作品尺幅较大,展览分两期进行,展期至2026年3月1日,免费入场。\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龚学青

  展览设计将“心经简林”的精神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心经简林”于2005年落成,是全球最大的户外木刻佛经简群,由38根木柱,以∞型排列组成,寓意“无限”。其中37根木柱雕刻了饶宗颐的大字《心经》书法,最高的一根木柱则留白,象征《心经》中“空”的思想。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时间轴,梳理了饶宗颐自上世纪30年代起与《心经》的渊源。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姚锡安表示,饶宗颐1980年游历山东泰山,深受石刻《金刚经》的启发,于2001年开始用大字书写《心经》。“他特别注重‘无’字的书写方式和停顿的韵律。早期创作受到名家的影响,但晚年写得非常自由,充分展现了笔墨随心的境界。”展厅右侧大型《心经》书法作品,正是受泰山《金刚经》启发而成。大字涵盖三面墙,字体端正,引人注目。展厅一侧,亦展出描绘大屿山景致的巨幅图作《雾里凤凰山》,将自然景观与书法艺术融合,象征心境的开阔与修行的恒久。

  呈现横跨近40年《心经》对比

  另一展区由红墙环抱,展示饶宗颐60岁至百岁的心经书法创作,横跨近40年。作品风格多样,从楷书、行书到草书各具特色,笔法生动,彰显其深厚功力与心灵意趣。此区特别呈现1978年饶宗頣60岁时的行草书作品,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与2016年百岁之作的行书作品并列对照,后者线条较为轻盈、蕴含岁月洗练。两件作品之间展示“心无罣碍”等核心词句的书写,凸显《心经》的思想精髓。展区亦展出“题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拓本”,以及灵感取自大英博物馆典藏文物的图文作品等,呈现书法与艺术创作的多样形式。为配合是次展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合办“青山绿水:心经简林二十周年座谈”,将于11月1日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举行。座谈会从艺术、建筑等多角度探讨“心经简林”的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