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
孔诞日,即孔子诞辰纪念日,是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七十六年的节日,意义非凡。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是全天下教师典范。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教书育人到为人处世,孔子留下了诸多睿智洞见。然而孔诞究竟是哪一天,颇有争议。据史书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按周历十一月算是正月,故将鲁襄公二十一年写成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依据阳历推算应该是九月二十八日,因而从一九五二年起,内地以每年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香港亦延续以往认知,把孔诞日设定为教师节,但不是法定假日或公众假期,只有部分学校会放假。
香港节假日众多,在一九九七年前其实并没有中国传统宗教假期,宗教假日以西方宗教为多,令大多数华人信奉的宗教节日付之阙如。觉光长老大力争取佛诞,终在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年修成正果,自一九九九年起每年佛诞日为公众假期。道教也不断地争取道教日为老子诞,香港孔教学院曾多次提议将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定为公众假期,但依然在期待中。儒释道三家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然而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一套以人伦为核心、关注现世秩序的哲学与道德体系,其本质与宗教的超验信仰、彼岸追求和神性崇拜存在根本差异。在港之孔教为教育而非宗教仪式,而国家亦并未包含孔教为独立宗教团体,但回归时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仍为孔教留有席位,孔教在参与香港政治与社会事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孔子万世师表,与教师之关系十分密切。在这特殊的日子,让我们尊师道,敬师德,感念师恩的深沉。人之一生,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人,在灵光一闪之际,给予你启发,助你开拓视野,促使你从更高维度看待问题。
中二那年,我遇到了黄老师。他是母校旧生、首席学生长,又高又瘦,浑身上下充满文人气息。看起来风度翩翩,实则弱不禁风,我们叫他“孱仔杰”。他中英文极好,大学毕业后被年轻的校长张罗回男拔萃中学暂时任教,原该教英文,不知为何带起了圣经课。
第一节课上,他仔细问询大家的宗教信仰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抑或其他?我们无人作答,大概以为这问卷调查式题目无甚看头,抑或午后暑气攻心、睡意甚浓。他不以为忤,顿了顿,像诗人般摊开双手,我们好似感受到一股鲜有的清冽气氛,渐渐清醒。他以哲学性口脗提出,“狭义宗教是指一种派别,广义宗教则指一种信仰,你们要去追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为何活下去?”
他说得坚定有力,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重槌猛然砸向心头,犹如醍醐灌顶,瞬间觉得人生清晰了很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不一定是一般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自己认为值得追寻的伟大目标,它是生活的动力、激情与生命的意义。在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刻,孱仔老师的理念刹那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宗教与信仰有不同,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自那刻起,我意识到自己正被某种无形之物牵引着前行,从此一生为之奋斗。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我总会回想起这一幕,重拾力量和勇气,越走越坚定。这种感觉,或许源自校园深厚情谊,或许只因老师不经意间在学生心中撒下的智慧之种。
后来我了解到孱仔老师没有一般宗教信仰,相信也是另有追寻。很快他去了牛津念博士,之后又回香港大学教翻译。待若干年后再次见到他时,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回港执教香港中文大学。某天,同校冯老师介绍了一位老师前来看诊,竟是多年未见的孱仔老师。他一脸忧愁。原来近月来,他每只眼前都浮现多个複影,看字不清,人脸模糊。各专科医生都弄不出个所以然,有认为眼神经出了问题,还有怀疑脑子里有东西,更有心理医生分析为忧郁症。他脑照了,全身也检查了,最后紧张到长期失眠,血压血糖飙升,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我观测他还是旧时的瘦骨嶙峋,但血色尚好。经我查验,他仅患有白内障,不过是一种稍不寻常的眼晶体内部多层次不同密度的硬化而形成多个内折射面,因而造成单眼複影之状况。脑袋里既没肿瘤,也无精神疾病,只需做白内障切除手术及植入人造晶体便会好。他大喜却又不敢置信,但到此地步,相信这办法是唯一出路。手术后,他不仅眼睛恢复如初,血压血糖也正常,人也回到喝“黄水”(威士忌)的快乐时光,一切复归于美好。他笑容重现脸庞,先是跑来送我一本他个人名著《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还说要寄给我他翻译的巨作《文心雕龙》和《古文观止》。
看着黄老师的模样,我心中涌起无尽欢喜。师者春风化雨一尘不染,后浪便胜出于蓝。他是我启蒙老师,教会我怎样看世界、识人生。我以师作楷,不忘初心,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换间,满是成长。我亦有幸在老师需要时,协助他重见周边熟悉景物、脸孔和文字,这就是求道路上传承和信仰的力量。
在这孔诞与教师节之日,为人师者欢欣鼓舞之余,不免要追思先贤圣哲的风范,更要致敬人生路上每一位引路人,教育的道路从不孤独,老师与学生以灯传灯、心灯不灭,而益奋发砥砺,兴中华之仁学,传华夏之薪火。天涯海角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
原来传道,授业,解惑,学习,是一生一世的功课。
我是学生,也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