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丘成桐和杨振宁(右)于1992年7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举办的杨振宁70岁生日庆祝会合影。\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供图
【大公报讯】记者孙志、江鑫娴北京报道:得悉杨振宁辞世的消息后,曾与其有过数十年交往的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杨振宁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少有的留名青史的学者。这位物理巨匠在治学、家国情怀上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是令人敬重的学者。他还特地作诗痛悼:“慕双雄携手,破宇称守恒,启我后学二三辈。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叱咤科坛六十年。”
“我跟杨先生交往有几十年了。最早是1972年,我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待了一年,那时候杨先生是该校的教授。”丘成桐清晰记得两人初见的场景,“第一次见面是我和老师陈省身先生一起去他家里拜访。从那时起,我就跟杨先生有了不少往来。其中既有关于学问的深入探讨,也有对中国发展的思想交流。”
“杨先生一直是我很尊敬的学者。”谈及杨振宁的治学成就,丘成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做了很多伟大的学问,尤其在基础物理领域的工作非常重要。他的学问还跟数学有很密切的交流。”1993年,丘成桐与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创立数学科学研究所。
在关乎中国发展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很多共识。丘成桐举例称,比如中美建交之前的1971年,他们都殷切期望中美能够早日建交。当时丘成桐刚毕业不久,而杨振宁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大家都希望能在背后支持杨先生。”
不过,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发展侧重方面,两人存在不同看法。丘成桐认为中国的基础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不应因重视应用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而杨振宁则更看重应用科学。此外,在粒子对撞机等事物的看法上,两人也存在差异,但丘成桐始终强调,这些只是基于为国家、为学问的不同思考的角度。“只是观点差异,不影响我对他的敬重。”
谈及对杨振宁先生的纪念与缅怀,丘成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每年在北京会举办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会上有针对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学家的终身成就类奖项,这些奖本来没有名字,我建议用杨先生的名字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