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莫言书法作品《放宽心.喫茶去》,传递豁达人生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书法家王振联合呈现“放宽心.喫茶去”书法摄影展,昨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开幕礼。此次展览以“文墨共生”为核心主题,将两人同名随笔集《放宽心.吃茶去》中“以脚步丈量山河,以笔墨书写心境”,通过近80件书法和摄影作品,展现给观众一场兼具文学深度与艺术美感的艺术展。展期至11月3日。/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蔡文豪(图)
是次展览是莫言与王振6年创作书法和摄影成果的集中展示,展出他们二人6年游历不同国家和地区,创作出的书法和摄影作品,是文学与书法、传统与现代、自然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不同于传统书法展以纸张进行展示,而是在灯箱中展出二人的书法作品,通过光影透视技术,让习惯屏幕视觉的现代观众清晰感知墨色的层次变化与线条的流动质感。
“初学书法比在农村锄地还累”
开幕礼主礼嘉宾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事务)邓希炜、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等。现场播放莫言与王振结伴旅行、共同创作的专属纪录片,展现二人“简约团队+科技赋能”的创新创作模式,以及追求文墨共生的创作故事。
莫言在开幕礼致辞时表示,自己与王振都是山东人,既是老乡又是战友,“这次展览与我和王振于2019年共同创办微信公众号‘两块砖墨讯’紧密相连,展品从6年时间发表的270多期作品中精选而成,选用灯箱作为展示,也是为了想留给观众一个深刻、创新的视觉印象。”他从2005年开始学习书法,刚开始接触深感“比当年在农村锄地还累”,经历了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为了不让毛笔字放大习惯写钢笔字的习气,而强迫用左手写书法。近年也去了不少地方,体会书法之妙。
金耀基表示,展览有助于观众走进莫言和王振的精神世界和“文墨共生”的创作理念。莫言的书法气势波澜,刚强之中又见柔美态势,彰显高度的美学纯淨度。
王振是“中国国家公园”题字者,现任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他在总结6年的创作感受时表示,二人从南到北的走路,一直在学习书法、创作书法,甚至遇到一片空地、一块石头都想创作。自己既是莫言写书法的见证者,也是莫言公益行为的见证者,“十几年前,莫言开始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个人捐款已经到达1000万。”
《香港万福》拉开展览序幕
6年时间里,莫言和王振的足迹遍布南北、横跨中外,写书法、写文、摄影,或在极寒之处呵冰挥毫,或在非洲海滩冒酷暑以枯枝画沙,或于碑林崖刻前指画心摹,或在名楼古阁间仰观俯察。途中,他们既向庙堂名士求教,也与民间高手交友,以自然万象拓宽眼界,以历史文籍充盈学识,践行“见多而识广,鉴古而知今”的认知之道。
整个创作中,二人始终坚守“文墨共生”的原则:旅途中即兴赋诗为文,随即挥毫书写,将文字的情感与书法的意韵融为一体,凸显“茶碗一倾,天地广阔”的生命热忱与豁达心境。展品不仅包含二人旅行途中的书法作品,更有以手机、无人机记录的自然摄影,将“行走山河”的足迹与“笔墨抒情”的心境紧密联结,传递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的温暖人情。
展厅入口,即是莫言的书法作品《香港万福》,再向展厅深处行走,可见到莫言和王振,一个写书法一个摄影的长尺幅作品《扶杖雪行图》,体现二人在极寒之地之体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莫言释文)”。其他焦点展品包括二人的书法摄影作品《云影变幻 见龙在田》,书法部分为莫言一气呵成。
现场除却莫言和王振的书法作品,更有不少摄影作品,如莫言摄影作品《非洲金钱豹》等。莫言更表示,不少作品甚至是自己手机拍摄而成,“事实上,现在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家。”莫言表示。
开幕礼之后,莫言、王振和金耀基现场即席挥毫,莫言书写“金口玉言”四字。